首页> 中文学位 >人为干扰下典型石漠化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分析——以贵州省花江示范区为例
【6h】

人为干扰下典型石漠化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分析——以贵州省花江示范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代表性论证

2.2 研究区概况

2.3 数据处理

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3.1 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构建程序

3.2 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构建原则

3.3 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分析

4.1 生态参数的计算与分析

4.2 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计算与分析

4.3 研究区生态服务总价值计算与分析

5 人为干扰强度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分析

5.1人为干扰强度定量评估分析

5.2 人为干扰度空间格局与变化

5.3 人为干扰强度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数据评价结果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附图

声明

展开▼

摘要

自然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生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全面了解并恰当地估价生态系统功能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喀斯特地区是具有特殊地质背景和地貌环境的生态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劣导致此区域人地矛盾更为突出明显,对此区域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组成和相关评估的探讨与研究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本文以西南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石漠化区——花江示范区为研究区,针对当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中数据获取的困难性、评估手段的低效率性等不足,采用了高效、具有空间表达、方便管理的GIS等技术手段。借鉴学界成熟、最新的研究成果,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高效、便于管理的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选取一种基于景观格局对人为干扰强度进行定量的分析方法,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得出研究区人为干扰强度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间的相关性。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区十年三期的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分别为20261.60万元、20245.79万元、30222.40万元,2000-2005年的变化率为0.08%,2005-2010年的变化率为49.28%,2000-2010年的变化率为49.16%。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中部、东部-西北部连线上较低;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的V型峡谷区域较高的空间格局。这些变化大部分都得益于这些年研究区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强有力石漠化治理手段,通过这些使得研究区的生态系统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从而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有了较大的增加。
  (2)研究区在2000、2005、2010年的人为干扰度指数的空间格局变化差异较小,各等级所占面积比例大小排名为:中度干扰区—轻度干扰区—强度干扰区—无干扰区。从比例上看,研究区的人为干扰的强度还是比较大,人为因素影响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因此,要能实现更好的治理研究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就需加大对人为干扰进行限制的力度,增加一些有益的人为干预,让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朝着健康、良好、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研究区近十年来中度干扰区内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量最高,其次是轻度干扰区,再者是强度干扰区,最少的是无干扰区。在十年间,无和强度干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所占比例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轻度和中度干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所占比例则表现的是不断降低的趋势。在空间格局上,各干扰区内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并不是很明显。
  研究分析可知,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的构成和人为干扰强度有着较大的相关性,人为干扰强度的空间变化会引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空间差异。研究区在十年间,人为干扰强度在良好政策、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引导下,不断的减弱,从而使得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也在稳步的提升。不过从各人为干扰强度的生态服务价值量的分布来看,中度干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量还是偏高,而轻度干扰区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则较低。今后的治理工作应该加强中度干扰区的研究和治理措施,逐步减少中度干扰区的面积比重,增加无、轻度干扰区的面积比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