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喀斯特植物小蓬竹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研究
【6h】

喀斯特植物小蓬竹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导论

1、国内外竹类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

1.1无性系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1.2竹类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2.喀斯特生态研究

3.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地概况

3.1研究目的及意义

3.2研究地自然概况

4.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小篷竹无性系种群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1.研究方法

2.结果分析

2.1出笋规律

2.2成竹规律

2.3退笋规律

3.小结

第三章小蓬竹无性系种群构件研究

1.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小蓬竹分株年龄的确定

2.2不同生境小蓬竹无性系种群构件研究

2.3不同年龄枝构件研究

3.小结

第四章小蓬竹地上部分生物量及种群结构研究

1.研究方法

2结果分析

2.1小蓬竹无性系种群各年龄地上部分生物量

2.2小蓬竹无性系种群不同年龄分段生物量的分布特征

2.3不同生境小蓬竹无性系分株含水率

2.4小蓬竹种群年龄结构

2.5小蓬竹种群径级结构

2.6小蓬竹种群的高度级结构

3、小结

第五章小蓬竹无性系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1.调查研究方法

2.研究结果

2.1小蓬竹无性系种群分布格局的类型及动态变化

2.2小蓬竹无性系种群克隆生长型的趋势分析

3.小结

第六章结论与讨论

6.1主要结论

6.2讨论与问题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小蓬竹(Drepanostachyum Ludianense)属竹亚科镰序竹属,又名藤竹。据查资料,目前小蓬竹只在贵州的罗甸、平塘有栽培或野生分布。小蓬竹的垂直分布较高,可达海拔600-1800米。小蓬竹为小型竹种,竹材柔韧,可编织凉椅和农具;整秆极适宜用来作菜架和篱笆等用;也可作为造纸原料;形态优美,是良好的园林绿化竹种。小蓬竹在喀斯特地区生长良好,较能耐干早和瘠薄,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采用无性系植物种群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对野生(受轻度人为干扰)小蓬竹无性系种群出笋退笋生长规律、种群构件、生物量、种群结构、分布格局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初步揭示小蓬竹生物学特性,为丰富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并为小蓬竹资源生产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小蓬竹竹笋出土时间持续60天左右,出笋盛期在9月5日至9月25日,出笋规律呈偏正态分布。退笋率为34.58%,退笋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足、鼠害和病虫害损害严重。竹笋一幼竹高生长盛期在30天左右,呈logistic增长,且昼夜节律明显;地径生长期为15天左右,生长变幅不甚明显。 2.小蓬竹分株地径、长度、随时间的增加均出现“S”形增长曲线,但地径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小蓬竹生长情况在孤立木生境好于林缘和林中;第一活枝高随着年龄的增加、种群内部竞争的日趋激烈而逐渐增高,同时秆上分枝数随着年龄的增加、种群内部竞争的日趋激烈而逐渐减少。 3.各年龄小蓬竹生物量排序为:3a生竹>2a生竹>4a生竹>1a生竹;相同年龄的小蓬竹分株,坡下部生境中生长的小蓬竹现存生物量大于坡中上部;竹枝叶只分布在竹秆的一定高度范围内,其生物量随着竹株的升高而呈现“小、大、小”的变化趋势,竹秆生物量自地面往上逐渐减少:竹秆含水率以1a生新竹为最高,地上部分随年龄的增长含水率逐渐减小;小蓬竹种群中,2a生竹株数占的比例最多,占55.22%,从种群动态的角度分析,前1、2年生竹占68.42%,径级分布最高点出现在径级为0.502~0.600cm,整个种群的92.82%集中在0.402~0.600cm。4.1m~6m高度级株数比例最多,占了91.19%,0.1m~4m高度级株数只占了8.81%。 4.小蓬竹无性系种群的分布格局在各年龄范围均是集群分布,格局规模即斑块大小平均为45.08m<'2>,格局强度(RDD)达到1.25;说明小蓬竹无性系种群聚块(密距段)分株数是间隙(疏距段)分株数的1.25倍。格局纹理为17.65cm,即从一个聚块(密距段)到另一个聚块(疏距段)的聚块平均间距是17.65cm。从小蓬竹种群各年龄范围均保持强集群分布格局并有随时间进程逐渐加强的趋势来看,该种群可能受到了较大的环境压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