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三公”经费的公共预算监督机制研究
【6h】

我国“三公”经费的公共预算监督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背景、框架与方法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3 我国“三公”经费公共预算监督:现状、问题与成因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3.2 研究方法与操作过程

3.3 分析结果与因果探讨

4 国外“三公”经费的公共预算监督经验

4.1英国“三公”经费的公共预算监督经验

4.2美国“三公”经费的公共预算监督经验

4.3日本“三公”经费的公共预算监督经验

5 构建“三公”经费公共预算监督机制的政策建议

5.1 夯实“三公”经费公共预算监督的法律法规基础

5.2 建立“三公”经费公共预算监督的权力制衡机制

5.3 健全“三公”经费公共预算监督的绩效管理机制

5.4 完善“三公”经费公共预算监督的社会参与机制

6.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研究项目

附录三 分析样本

展开▼

摘要

2013年,中央“三公”经费决算数为71.54亿元,同比下降10.23%。其中,公务接待费决算数为12.09亿元,同比下降15.70%;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决算数为42.53亿元,同比下降3.39%;因公出国(境)费决算数为16.92亿元,同比下降20.79%,但是,由于中央本级部门及单位管理不够严格,也产生了许多“三公”经费使用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和质疑。因此,研究“三公”经费的监管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现有文献从行政控制、道德建设、财政改革等角度探讨了“三公”经费的监管对策。本文则从公共预算的角度分析“三公”经费公共预算监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为此,本文在公共预算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监督标准、绩效评估和公共问责为变量的分析框架。然后,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方法,按照构建的分析框架,对中央层面的28个政策文本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监督标准上,主要监督对象是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审批、因公出国、公车管理、财政信息;监督的重点是经费管理、公务人数、信息公开、公务计划、公务标准、经费类目、公务项目和绩效标准。在绩效评估方面,最常用的评估方式是“监督”,最多的评估频度是“定期”,而在信息反馈上,监督信息基本流向行政机关和纪检部门;在监督问责上,“违规”是最多的被问责行为,而问责频率最高的是单位领导,基本上都是行政问责和政治问责,很少有社会问责。
  然而,内容分析结果也表明,目前的监督法律根本不能发挥监督功能,人大和审计部门也不能很好发挥监督作用。此外,现有的监督政策忽视了对决算和绩效标准的监督,阻碍了“三公”信息公开。这是因为法律基础薄弱,权力缺乏制衡、绩效管理不善和信息不够透明造成的。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权力制衡机制,绩效管理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