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研究及对血流变的影响
【6h】

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研究及对血流变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3 中医症候观察

4 血液流变学指标

5 不良反应观察

讨论

1 研究PCI性眩晕的的意义

2 现代医学对PCI性眩晕的认识

3 中医学对PCI性眩晕的认识

4 导师学术思想

5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1

附录2 文献综述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观察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erebral circulation,PCI)性眩晕(痰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PCI性眩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PCI性眩晕提供依据和方法;力求建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阻络型优化治疗方案,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
  方法:1 从2010年4月至2011年2月间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脑病科住院病人中,选择确诊 PCI 性眩晕(痰瘀阻络型)并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患者 10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联合口服西比灵胶囊,对照组给予单服西比灵胶囊,疗程为28天。2 两组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肾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观察中医证侯积分变化。3 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上述数据输入与统计学处理,进行自身前后及组间对照。
  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侯积分变化、全血高切比粘度、低切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下降,治疗组可以明显改善 PCI 性眩晕(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流变指标,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2%)与对照组(82%)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1 针刺治疗联合口服西比灵胶囊对防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积极的临床效应,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2 针刺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中医证候有明显改善,说明痰瘀阻络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常见病机,针刺相应的腧穴可以调节痰瘀阻络患者的临床表现。3 针刺治疗可能通过降低全血高切比粘度、低切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等相关指标水平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增加颈动脉血流,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