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贵州黔东南坑头蚀变岩型金矿成矿作用研究
【6h】

贵州黔东南坑头蚀变岩型金矿成矿作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1.2选题依据

1.3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4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大地构造位置

2.2区域地层

2.3大地构造演化

第3章 坑头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3.1石英脉型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3.1.1石英脉型金矿地层特征

3.1.2石英脉型金矿构造特征

3.1.3石英脉型金矿矿体产出特征

3.1.4矿石矿物组合特征及结构构造

3.2蚀变岩型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3.2.1蚀变岩型金矿赋矿地层及金的品位

3.2.2蚀变岩型金矿矿体与构造关系

3.2.3蚀变岩型金矿矿石特征

3.2.4围岩蚀变作用类型

3.2.5蚀变岩型金矿金的赋存状态

第4章 蚀变岩型金矿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4.2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5章 蚀变岩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5.1金的迁移机制

5.1.1 金的迁移形式

5.1.2金的成矿动力背景

5.2 金的沉淀方式

5.2.1 温度及压力与金沉淀的关系

5.2.2 水—岩反应与金沉淀的关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6.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贵州黔东南金矿区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端,是湘-黔金矿带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金矿床(点)分布广泛,研究工作开展历史悠久,但由于黔东南地区金矿的勘查自然条件较差,采掘滞后,研究工作更多是针对单个矿床及石英脉型金矿进行,导致目前研究区已发现并开采金矿多数以中小型金矿为主。近年来随着政府及社会资本对黔东南金矿研究工作重视程度有所提升,部分学者在对该区石英脉型金矿研究工作中,认为深部可能有蚀变岩型金矿存在,但由于受钻探条件限制,研究工作多为300m以浅,蚀变岩型金矿存在的特征及成矿条件都未得到证实,这样严重制约了研究区金矿研究工作的进展。 本文作者依据目前研究区最新勘探进度,对深部钻孔开展岩芯取样。依据已取得的样品进行岩石学、岩相学观察、电子探针分析、主量元素特征分析、微量元素特征分析等,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研究区蚀变岩型金矿区域地质背景、金矿成矿特征、金的赋存形式及成矿作用开展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取得以下认识: 坑头蚀变岩型金矿赋矿地层为清水江组第二段第一亚段,赋矿围岩条带状凝灰质板岩、变余凝灰,金品位最高可达6.65g/t,矿体中主要的矿石矿物为自然金、毒砂、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组合,脉石矿物常见的为石英,少量的绢云母、绿泥石及方解石;金的成矿受构造作用控制明显,石英脉型与蚀变岩型金矿矿体在空间上呈现出石英脉型多位于浅部断裂传播褶皱形成的虚脱空间内;蚀变岩型金矿均分布于坑头背斜核部附近F10断层下盘的断层破碎带,矿体位置一般位于石英脉矿体下部断裂倾角发生改变的拐点处及其附近;毒砂是蚀变岩型金矿带主要载金矿物,金主要以裂隙金的形式赋存于毒砂等硫化物的裂隙内或边缘地带;在围岩蚀变作用类型中毒砂化、绿泥石化等对金矿的成矿有重要意义;蚀变岩型金矿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石英脉型基本一致,两种类型金矿为同一成矿流体;Au(HS)2-络合物的形式是研究区金迁移过程中主要存在形式,影响金的沉淀原因主要为流体进入沉淀空间后流体相分离过程导致的pH值及氧逸度的改变及与围岩的水—岩反应,前者形成的金一般随石英脉产出可能为研究区石英脉型金矿的形成原因之一,流体与围岩的水—岩反应为研究区蚀变岩型金矿金沉淀的重要原因。

著录项

  • 作者

    张泽;

  •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

  • 授予单位 贵州大学;
  • 学科 地质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顾尚义;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矿床学;
  • 关键词

    贵州; 黔东南; 蚀变岩型;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