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六盘水市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提升策略研究
【6h】

六盘水市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提升策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相关概念

1.3.1贫困

1.3.2贫困人口

1.3.3脱贫

1.3.4内生性动力

1.4相关理论依据

1.4.1慢性贫困理论

1.4.2人力资本理论

1.4.3贫困文化理论

1.5研究设计

1.5.1研究对象

1.5.2研究内容

1.5.3研究方法

1.5.4研究框架

1.6创新点和不足

1.6.1创新点

1.6.2不足

2 提升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的重要性

2.1我国的扶贫目标及原因

2.1.1扶贫各阶段的目标

2.1.2我国大力扶贫的原因

2.1.3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

2.2扶贫工作进入攻坚克难的决战阶段

2.2.1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2.2.2攻坚克难——治贫先治愚

2.3决战胜利的关键——内生性脱贫动力的提升

2.3.1激励贫困人口自主参与脱贫

2.3.2坚定贫困人口脱贫决心和毅力

2.3.3提升内生性脱贫动力是攻坚脱贫的重要举措

3 六盘水市贫困人口特征及扶贫现状

3.1六盘水市贫困人口现状

3.1.1六盘水市贫困人口分布概况

3.1.2六盘水市贫困人口的人口学特征

3.2六盘水市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现状

3.2.1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的具体表现

3.2.2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呈现的相关问题

3.3六盘水市扶贫现状

3.3.1六盘水市扶贫政策——“三变改革”

3.3.2六盘水市扶贫现状

3.3.3为提升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扶贫人员所做努力

3.3.4提升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4 提升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困难的原因分析

4.1贫困人口自身缺乏内生性脱贫动力

4.1.1受教育程度较低

4.1.2精神文化匮乏

4.1.3长期处于深度贫困

4.2扶贫政策的实施影响内生性脱贫动力

4.2.1扶贫政策缺乏灵活性

4.2.2扶贫政策缺乏对贫困人口行为制约

4.3扶贫人员工作存在局限性

4.3.1扶贫方法的不科学

4.3.2就业技能培训的单一性

5 提升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的策略建议

5.1转变贫困人口思想观念,提升内生性脱贫的动力

5.1.1转变贫困人口思想应“因材施教”

5.1.2实施贫困人口脱贫考核制度,建立奖惩机制

5.1.3增强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自信心,培养就业技能

5.2注重扶贫人员的脱贫工作质量

5.2.1提升扶贫人员工作水平

5.2.2加强对扶贫人员的人文关怀

5.2.3重视扶贫人员在扶贫工作诉求

5.3建立和完善内生性脱贫动力的提升机制

5.3.1内生性脱贫动力提升机制的健全

5.3.2贫困人口参与扶贫决策机制

5.3.3建立提升内生性脱贫动力的相关法规

参考文献

著作类

论文类

其他类

期刊类

报纸类

电子文献

致谢

附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脱贫,首先就要了解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本文认为贫困人口缺乏内生性脱贫动力是导致贫困的深层次原因,而提升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改造和正确观念的树立有着根本性的作用。面对有“因懒致贫、读书无用、甘愿贫困、以成为贫困户为荣”等消极思想的贫困人员,内生性动力成为扶贫工作中需大力倡导的重要部分,提升贫困人口的脱贫意识、改善生活贫困环境的高度统一性,树立自主脱贫的榜样。提升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和扶贫质量,避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后不再返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随着国家政策等各方面的扶持,当地经济不断发展,贫困地区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的同时贫困人口脱贫机会与时俱增。本研究分阶段分层随机选取六盘水市内贫困地区的保华镇民生村和加河村、钟山区大湾镇新寨村、红桥新区的石桥社区和双龙社区作为调研地点,以贫困人口的行为思想为主要研究内容,运用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收集法的研究方法,了解农村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的现状。结合慢性贫困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贫困文化理论对贫困人口缺乏和提升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进行原因分析后,提出对策和建议。 研究发现,调查点部分贫困人口受生活环境较为闭塞、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就业技能等的外在因素及贪安好逸、爱揩油、爱隐瞒实际收入、颠倒黑白等内在因素的相互影响,导致他们缺乏内生性脱贫动力。同时,扶贫人员的工作水平、工作方法、工作压力和工作诉求也会影响到贫困人口内生性脱贫动力的提升。要想使贫困人口能转被动脱贫为自主脱贫,使贫困人口顺利脱贫且不返贫,应该转变贫困人口思想、建立相关脱贫考核机制和增强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自信心;并且提升扶贫人员工作水平、加强对扶贫人员的人文关怀和重视扶贫人员在扶贫工作中的诉求;建立和完善内生性脱贫动力的提升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