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大脑半球额叶皮质形态研究
【6h】

人大脑半球额叶皮质形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前言

(一)额叶上外侧面的相关结构

(二)现有人脑皮质形态知识不足

(三)现有额叶皮质形态知识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

二、方法和材料

(一)取材固定方法

(二)大体观察测量统计

(三)平面图展开材料和方法

(四)按经纬度分区拍摄照片

(五)展开圈片

(六)面积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额叶皮质形态特点

(二)分级统计结果

(三)平面展开图

(四)额上沟、额下沟、左右侧脑面积对比统计结果

四、讨论

1.教学标本能满足脑形态观察研究

2.脑回形态分级的依据和意义

3.额叶脑回除了传统认识的脑回形态外还可见其他脑回形态

4.影响脑回形态分级的因素

5.如何看待额叶脑沟的变化

6.脑回平面展开图

7.对脑沟的起止点研究讨论

8.对额叶皮质面积比较结果的讨论

9.个别脑回形态可影响相邻脑回形态、脑叶的整体形态和颅外结构形态

10.脑回形成机理的探讨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大脑皮质形态差异性研究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展开▼

摘要

目的:
  深入了解额叶脑回形态构筑,为临床应用提供更详细的资料,探讨大脑半球形态差异的评价指标,为比较不同大脑半球及其功能差异提供形态学资料。
  方法:
  福尔马林固定成人脑标本35例(男性25例,女性10例),取脑后作两方面处理:一、用数码相机给每一例脑拍照前面、前外侧面、后面、后外侧面、上面及下面的照片,导入计算机备查。按脑回位置、形态分为直线形、弯曲形、转折形、团块形和环岛形,按由简到繁相应确定为1级、2级、3级、4级和5级,对每一例大脑半球额叶脑回进行观测、评判。同时观察额叶各脑回大小比例,位置、排列和额叶整体形态。二、用设计好的拍摄架从前向后连续拍摄大脑半球外侧面各个角度的照片,将每一侧半球拍摄的300多张照片拼合成一张平面展开图。用专业软件在拼合的平面图上对额叶、及各脑回面积、脑沟的起止点、分支进行测算,所得数据作配对t检验。
  结果:
  从额叶各脑回形态看,中央前回呈上下走向,多为上小下大,长方条形或上半后移,下半前突,中下1/3交界处可见断开,上下端和中部前缘分别与额上、中、下回相连。额上回前后走向,后端大前端小,呈梯形、三角形或长条形。额中回形态变化最大,一条或两条弯曲脑回,从后向前全长或仅有后半段,后端起于中央前回中部或中下部,或来自额下回的分支,或连于额上回,前端分别连于额上、下回,或仅向前下连于额下回前端,中部屈曲、折叠、环绕成环状,或从其上缘分支至额上回。额下回前后径较短,多由上下走向脑回构成。额极附近(额前区)脑回呈内外侧走向,特别额中回只有后半段的标本,可见几条横行脑回,这种脑回排列的额叶整体形态表现为额前区内外侧径向和上下径向扩大。此外,在中央前回前方,可见与中央前回平行的脑回,达中央前回全长2/3,我们称之为中央前回副回,以区别中央前回。从脑回形态分级看,中央前回以2、3级即弯曲和转折居多,额上回为3级转折居多数,额中回和额下回大多为5级即环岛状。从展开平面图看,额叶外侧面皮质面积左、右侧不同,额上回,额下回皮质面积左、右侧不同(P≤0.01)。额上沟大多起自上中央前沟或其后方,左右均大于75%。多呈1、2段出现,分3段出现不到17%,额上沟止于额极左右均大于50%,还有不到25%止于额叶前方1/3处。额下沟起自中央前沟下1/3和中央前沟前1/3左右,均大于65%,止于额叶前1/3,左半球占43%,右半球占46%。
  结论:
  1.脑回形态可作为脑差异比较的指标之一,将脑回形态分级可进行大脑半球形态差异比较。中央前回和额上回位置和形态比较恒定,形态分级较低,额中回和额下回形态变化大,形态分级较高。
  2.额叶脑回构筑除了传统认识的形态外,还可见其他形态,脑中回形态可影响相邻脑回形态、额叶形态和颅外结构形态。
  3.人大脑半球左、右侧额叶皮质面积、脑回形态级别和脑回构筑均存在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