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腹部神经源性肿瘤CT诊断研究
【6h】

腹部神经源性肿瘤CT诊断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个人简历

摘要

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影像学检查

2.3 图像分析

2.3 统计学方法

3、研究内容

4、结果

4.1 肿瘤数目及分布分析结果

4.2 性别及年龄比较结果

4.3 肿瘤形态分析结果

4.4 肿瘤边缘分析结果

4.5 肿瘤大小分析结果

4.6 CT对比增强表现分析结果

4.7 肿瘤内钙化分析结果

4.8 肿瘤液化坏死或囊变分析结果

4.9 肿瘤内病理血管分析结果

4.10 良、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分析结果

5.讨论

5.1 腹部神经源性肿瘤分布及CT定位诊断作用

5.2 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CT特点

5.3 良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cT特点

6.结论

7.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腹部神经源性肿瘤影像诊断现状分析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腹部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并探讨其CT诊断与鉴别诊断特点。
  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5年05月经病理证实的腹部神经源性肿瘤127例。包括男64例,女63例,年龄从2个月到70岁。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横膈到盆腔,层厚2mm,间隔2mm,注射对比剂进行多期扫描。在PACS上观察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包括肿瘤的分布、数目、形态、大小、边缘、密度、钙化、测量平扫及增强的CT值等。所有数据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肿瘤种类:本组腹部神经源性肿瘤127例,138个病灶,其中有神经鞘瘤17例,神经纤维瘤2例,节细胞神经瘤14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6例,神经母细胞瘤24例,副神经节瘤12例,嗜铬细胞瘤52例。其中恶性39例,占30.7%,良性88例,占69.3%。
  肿瘤分布:本组神经源性肿瘤138个病灶的位置分布,其中71.74%位于肾上腺(99/138),21.02%位于后腹腔(29/138),3.62%位于胃壁(5/138),3.62%位于腹腔(5/138);分布在肾上腺的病灶数量明显高于其他位置。位于肾上腺的病灶以嗜铬细胞瘤为主,占63.64%(63/99),并较其他肿瘤分布在肾上腺的多。其中神经鞘瘤位于胃壁(5/17)占29.41%。
  年龄与性别:本组不同类型神经源性肿瘤的性别、年龄的比较,其男女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5);神经节母细胞瘤、节细胞神经瘤及神经母细胞瘤的平均年龄均低于神经鞘瘤、嗜铬细胞瘤,副神经瘤的平均年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秩和检验,P<0.01)。
  肿瘤形态:神经鞘瘤与神经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与嗜铬细胞瘤形态上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5);其他的肿瘤之间的形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5)。
  肿瘤边缘:神经母细胞瘤边缘不清的病灶较神经鞘瘤、神经节细胞瘤、嗜铬细胞及副神经节瘤的病灶多,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5);而其他肿瘤边缘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5)。
  肿瘤大小:平均长径情况,神经母细胞瘤为8.92cm,神经纤维瘤为8.80cm,神经节母细胞瘤为8.45cm,节细胞神经瘤为7.46cm,神经鞘瘤为5.76cm,嗜铬细胞为5.27cm,副神经节瘤为6.93cm。在本组常见神经源性肿瘤病灶的平均长径比较中,神经母细胞瘤的平均长径大于嗜铬细胞瘤,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肿瘤平扫CT值及强化率:本组病例中神经鞘瘤病灶平扫CT值低于其他5种神经源性肿瘤平扫CT值,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P<0.05);节细胞神经瘤平扫的CT值低于神经母细胞瘤,此差异有统计意义(方差分析,P<0.05);嗜铬细胞瘤的动脉期强化率较神经节细胞瘤及神经母细胞瘤的动脉期强化率高,副神经节瘤的动脉期强化率也较神经节细胞瘤的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秩和检验,P<0.05);嗜铬细胞瘤的静脉期强化率较神经节细胞瘤静脉期强化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秩和检验,P<0.05);神经鞘瘤的延迟期强化率较嗜铬细胞瘤的延迟期强化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P<0.05)。
  肿瘤钙化:在神经母细胞瘤分别与神经鞘瘤、副神经瘤及嗜铬细胞瘤的钙化情况比较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1);节细胞神经瘤有钙化病变高于嗜铬细胞瘤,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5)。
  肿瘤液化或坏死:神经母细胞瘤病灶中存在液化坏死或囊变的比例高于神经鞘瘤、副神经瘤及嗜铬细胞瘤,节细胞神经瘤的也高于嗜铬细胞瘤及神经鞘瘤,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检验,P<0.05)。
  肿瘤内病理血管:138个腹部神经肿瘤病灶中,21个病灶内可见病理血管影(2个副神经节瘤、2个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12个神经母细胞瘤、5个嗜铬细胞瘤),其中神经母细胞瘤占57.14%(12/21)。
  良、恶性神经源性肿瘤在病灶的边缘、形态、钙化、瘤内血管、液化坏死、囊性变及大小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9例恶性肿瘤中,共有53.8%(21/39)发现转移病灶,其中24例神经母细胞瘤有75%(18/24)可见转移病灶,6例神经节母细胞瘤有33.3%(2/6)可见转移病灶,1例嗜铬细胞瘤有转移病灶,18例其它恶性神经源性肿瘤未见转移病灶。
  结论:1、腹部神经源性肿瘤好发于肾上腺及腹膜后,良性肿瘤以嗜铬细胞瘤最为常见,恶性肿瘤以神经母细胞瘤最为常见。CT的定位诊断有较高价值。
  2、神经源性肿瘤常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缘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其中神经鞘瘤及嗜铬细胞瘤可见囊性变。神经母细胞瘤及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病灶常见斑片状钙化灶,幼稚病理血管,边缘不清、形态不规则及包埋腹主动脉或肾动脉,并且常见转移病灶。神经鞘瘤及神经节细胞瘤钙化常为斑点状。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增强扫描的表现为快速持续性强化。神经鞘瘤常表现为持续延迟强化,延迟期强化最为明显。
  3、恶性的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母细胞瘤、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神经鞘瘤及恶性副神经节瘤,其肿瘤病灶在CT上常表现为直径大于5cm。CT征象包括肿瘤边缘不清、形态不规则、肿瘤内出现斑片状钙化、液化坏死、病理血管及其它部位转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