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全身磁共振IVIM功能成像对比18F-FDG PET/CT在淋巴瘤分期中的研究
【6h】

全身磁共振IVIM功能成像对比18F-FDG PET/CT在淋巴瘤分期中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个人简历

中英文主要缩写略语列表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磁共振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及IVIM模型对初治侵袭性淋巴瘤病灶的鉴别及化疗后病灶活性判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全身磁共振IVIM功能成像对比18F-FDG PET/CT在淋巴瘤分期中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期PET/CT视觉判读法对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预后的预测价值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磁共振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及IVIM模型对初治侵袭性淋巴瘤病灶的鉴别及化疗后病灶活性判定
  目的:探讨不同b值扩散加权成像及体素不相干运动(IVIM: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Imaging)模型对初诊患者良性淋巴结病变及淋巴瘤、化疗后淋巴瘤残留病灶良恶性的鉴别效能。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连续入组了30例初诊患者(男16名,女14名)及60例化疗结束后的患者(男33名,女27名),他们均接受了3.0T MRI常规序列及DWI成像多b值扫描(b=0,30,50,100,150,200,400,800s/mm2)。初诊组接受了后续的病理活检,化疗结束组接受了病理活检或随访(18-22月)。通过参考T2加权图像和扩散加权图像(DWI)测量目标淋巴结的最长横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mADC),并求出IVIM单指数模型下的标准表观扩散系数值(sADC)及双指数模型下的D、D*、f值,以病理或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比较初诊患者组中良性淋巴结病变、淋巴瘤及化疗结束组中化疗后完全缓解(CR:Complete Response)和部分缓解(PR:PartialResponse)患者目标病灶mADC、sADC、D、D*、f值的差异。运用ROC曲线计算出诊断效能相关参数(如敏感性、特异性,AUC等)及最佳诊断阈值。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鉴别良性淋巴结病变及淋巴瘤、化疗后淋巴瘤残留病灶良恶性的临床及影像学参数。
  结果:初诊患者组:30人共32枚经病理确诊的淋巴结,其中良性淋巴结病变13枚,侵袭性淋巴瘤19枚,当b值=200s/mm2时,良性淋巴结病变mADC值(2.42×10-3mm2/s)>淋巴瘤(0.67×10-3mm2/s)(P<0.01),并可获得最佳的诊断效能(诊断阈值:1.11×10-3mm2/s,AUC面积:0.992,95%的可信区间:0.973-1,敏感性:94.7%,特异性:100.0%,准确性为96.9%)。化疗结束组:共60例患者,其中可分析的目标淋巴结60枚,5枚病理证实CR,8枚病理证实未CR(归入PR组),10枚随访证实CR,37枚PR,IVIM中的PR残留病灶组f值(56.17%)>CR残留组(21.53%)(P<0.01),其诊断效能最佳(诊断阂值:42.1%,AUC面积:0.931,95%的可信区间:0.869-0.995,敏感性:93.3%,特异性:82.2%,准确性:85.0%)。初诊患者组无法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化疗结束组Logistic回归模型为:Logit(Q)=-12.83+4.45(LDi)+19.60(f),Q≤0.5认为该淋巴结CR,Q>0.5为PR,准确性为93.0%。
  结论: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对良性淋巴结病变及恶性淋巴瘤有鉴别意义,且b=200 mm2/s时,其诊断效能最大,诊断的准确性大约为96.7%。IVIM的f值对淋巴瘤化疗后残余病灶的良恶性鉴别效能最大,其准确性达85.0%。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诊断模型有助于提高化疗后病人残余病灶鉴别的准确性。其中淋巴结的最长横径、f值为鉴别淋巴瘤化疗后残余病灶良恶性的重要参数。
  第二部分、全身磁共振IVIM功能成像对比18F-FDG PET/CT在淋巴癌分期的研究
  目的:探索MRI在淋巴瘤分期的可行性及价值,比较MRI与FDG-PET/CT在淋巴瘤分期的差异。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自身对照的队列研究,共有66名病理诊断为恶性淋巴瘤的初诊患者纳入研究队列,48名患者达到研究终点(男25人,女23人),他们均接受了全身3.0TMRI:T1加权,T2加权,DWI多b值(b=0,30,50,100,150,200,400,800s/mm2)成像及同机18FDG PET/CT扫描。两个独立的阅片小组分别对MRI和PET/CT运用定性和半定量法评估人体的淋巴结区和淋巴结外的组织器官,并进行Lugano淋巴瘤分期系统分期,通过将影像学随访和病理学作为金标准,对两种诊断模式的诊断效能、分期和治疗策略的差异进行分析。
  结果:在基于区域的分析中,48名患者中共有1436个PET/CT、MRI对应的可分析淋巴结区及268个(半定量分析138个)对应的淋巴结外的常见侵犯区域纳入分析。淋巴结区的定性诊断一致率为96.3%(Kappa=0.914,P<0.0001)。淋巴结外区定性诊断一致率为97.3%(Kappa=0.815,P<0.0001)。PET/CT及MRI定性法诊断患者淋巴结区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90%、91%,94%、88%、90%。两种方法诊断的敏感性无统计学差异,特异性有统计学差异。诊断结外区域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0、99%、97%,90%、98%、98%。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统计学差异。PET/CT及MRI半定量法诊断患者淋巴结区域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0%、98%、96%,91%、95%、94%。两种方法诊断的敏感性无统计学差异,特异性有统计学差异。诊断结外区域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5%、97%、96%,84%、82%、83%。其敏感性无统计学差异,特异性有统计学差异。在基于患者的定性法分析中,PET/CT有4例患者(8.3%)与金标准分期不符。MRI有3例患者(6.3%)与金标准分期不符。MRI定性法与PET/CT定性法进行Lugano淋巴瘤分期系统分期无明显差异(McNemar's chi-squared=6,P=0.4232),一致性良好(Kappa=0.774,P<0.001)。3名患者(6.3%)会因为分期的不同而改变总体治疗策略。
  结论:PET/CT和MRI两种方法在淋巴结区诊断与PET/CT敏感性相似,特异性稍低,MRI在结外部分定性法的敏感性较PET/CT有优势,特异性相似。PET/CT而在淋巴结外区域半定量法的敏感性较MRI有优势,特异性相似。患者MRI与PET/CT在淋巴瘤的初始分期良好的一致性。但MRI是否可以替代PET用于淋巴瘤的分期还需要更多的数据进行验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