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研究
【6h】

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研究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在急性期、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 LEDVT)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的临床效果及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type fiber protease activator rt-PA)在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通过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经CDT治疗的急性期、亚急性期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DT在其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 设立手术方式实验组及溶栓药物实验组。分别比较手术方式实验组采用单纯CDT治疗与CDT+PTA治疗急性期、亚急性期LEDVT病人的近期疗效、中期疗效及安全性;溶栓药物实验组采用单纯尿激酶、尿激酶+rt-PA溶栓病人的近期疗效、中期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1、191例患者术后完成随访165例,失访26例,随访率86.39%。 2、手术方式实验组:急性期行单纯CDT组与急性期行CDT+PTA治疗组相比,病人术后近期及中期疗效相似,其评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期行单纯CDT治疗组与亚急性期行CDT+PTA治疗组相比,近期疗效评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T+PTA治疗组中病例的Villalta评分较单纯CDT组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溶栓药物实验组:单纯尿激酶溶栓组与尿激酶+rt-PA溶栓组相比,其近期及中期疗效评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在安全性的比较中,手术方式实验组及溶栓药物实验组间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相似,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尿激酶+rt-PA溶栓组的溶栓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在急性期LEDVT患者中,单纯CDT与CDT+PTA两种治疗方式的近期疗效及中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2.在亚急性期LEDVT患者中,CDT+PTA治疗方式的中期疗效要优于单纯CDT治疗。 3.单纯CDT治疗及CDT+PTA治疗的安全性相似。 4.在急性期LEDVT患者中,使用尿激酶+rt-PA溶栓可明显减少溶栓时间,有着更好的溶栓效率,且不会增加患者的出血等并发症风险。

著录项

  • 作者

    张麟;

  • 作者单位

    广西医科大学;

  • 授予单位 广西医科大学;
  • 学科 血管外科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覃晓;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导管; 接触; 溶栓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