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咽部四针”对痰湿瘀阻型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TCD的干预研究
【6h】

“咽部四针”对痰湿瘀阻型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TCD的干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实验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统计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分级程度分析

3 临床疗效分析

4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分析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D变化分析

6 并发症及安全性观察

理论探讨

1 祖国医学对假性延髓麻痹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认识

3 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治疗机理探讨

4课题理论探讨和结果分析

5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新世纪以来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针刺治疗进展

附录2 临床观察表

附录3 在校期间论文论著和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咽部四针”治疗痰湿瘀阻型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前后症状、血液流变学、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部分指标的改变情况,并探讨二者相关性。为进一步阐明“咽部四针”治疗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障碍的部分作用机制,为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方法:
  把60例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痰湿瘀阻型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至治疗组(30例次)和对照组(30例次),两组均给予同等西医常规及配穴治疗。治疗组以“咽部四针”为主穴,对照组以金津、玉液等为主穴。间隔24h针1次,6日次为1个疗程,停针72h后进行下一疗程。最长治疗4个疗程。针刺前后对他们执行吞咽功能分级评定和血液流变学、TCD检测。
  结果:
  吞咽障碍改善状况,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效率同样显著优于对照组;统计结果显示,病人血流变的检测指标,针刺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别较显著(P<0.01),治疗组针刺前后统计分析(P<0.05),有显著差异性;TCD指标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V)、椎动脉(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BV、VA的动脉搏动指数(PI)两组针刺后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ACA、MCA、PCA、BV、VA的Vm及BV、VA的PI有显著差异性(P<0.01)而两组治疗前后ACA、MCA、PCA的PI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
  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咽部四针”穴明显改善脑梗死后假性球麻痹饮水呛咳、吞咽障碍的症状。作用机制是通过下调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的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的量,提升红细胞变形能力,以致由血液粘度升高所造成的血流缓慢的状况得以转变,从而提高脑部的血液灌注,达到治疗的目的。导师应用的“咽部四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病机通过本研究得以验证,从而得出其治疗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