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齐白石与潘天寿花鸟画绘画笔法、章法比较研究
【6h】

齐白石与潘天寿花鸟画绘画笔法、章法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总论

一、齐白石和潘天寿的生平

(一)风雨飘摇,国难当头——齐、潘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齐白石的生平简述

1.乡农出生 木匠学徒,巧遇明师 诗画入门

2.五出五归 开阔视野,衰年变法 大器晚成

3.国难当头 草间偷活,余年太平 来之不易

(三)潘天寿的生平简述

1.父厚母贤 画品已奠,得遇明师 坚定理想

2.吴派大家 忘年之交,杭艺十年 国破家亡

3.国家解放 艺术新生,非人凌辱 倔强傲骨

二、齐白石与潘天寿绘画用笔的比较

(一)碑派书风 大巧不工——齐白石与潘天寿书法渊源

1.写竹八法,书画同源

2.馆阁起手 篆书成家——齐白石的书法渊源

3.行草篆隶 乱石铺街——潘天寿的书法渊源

(二)篆隶入画 巧拙互用——齐白石与潘天寿绘画用笔的形成

1.齐白石与潘天寿早期绘画作品绘画用笔

2.齐白石与潘天寿中期绘画作品绘画用笔

3.齐白石与潘天寿盛期与晚期绘画用笔

三、齐白石、潘天寿绘画章法的比较

(一)构图的概述

(二)潘天寿绘画构图的特点

1.最具方块意味的潘氏构图

2.山水式的小场景构图

3.吴昌硕式的篆籀构图

4.八大意味的清寡构图

(三)齐白石绘画构图特点

1.折枝式的传统构图

2.起承转合的曲线构图

3.八大形式的冷逸构图

4.吴昌硕式的篆籀构图

(四)奇正险绝与平正自然——齐白石与潘天寿的构图比较

1.大开大合与疏密自然

2.奇正相依与穿插变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中国画绘画艺术上,齐白石与潘天寿是二十世纪极具影响力的两位艺术大师,他们是中国近代绘画中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者,也是中国近代绘画的革新者,他们的绘画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今的当代花鸟画。他们在学习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技法和章法开创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风格。
  齐白石与潘天寿可以说是同处于一个时代,他们都经历了三个朝代的更替——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正是中国从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的转变时期,也是人们意识形态转变时期,所以,新与旧,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或许,从他俩身上,我们可以略窥当时社会的变革所引起的中国画变革,以致对当今中国花鸟画的影响。
  在艺术风格上,虽然他们二人都是深受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熏陶,都是八大、青藤、石涛的忠实膜拜者,但是他们所表现的绘画风格却是截然不同的。齐白石和潘天寿,一个平淡天真、一任自然,一个奇崛雄浑,险中求平。通常来说,画家的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跟他自身性格、生活经历、审美倾向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画家再通过他们的绘画语言在画面上表现出他们的艺术风格,而中国画的绘画语言有它自己的特有的表现形式,即用笔、墨法、章法(构图)、设色。而在中国画的绘画语言的构成要素上,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以面造型,中国画是以线造型,线条是中国画最核心的构成元素,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而线条总是伴随着画家的用笔而形成的,这就是谢赫“六法”中,除了画品的最高要求“气韵生动”之后接下来就是“骨法用笔”。而至于章法的布局安排,谢赫定义为“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认为是“画之总要”,它体现了一个画家最初的构思,凝聚着画家的匠心,是画家表达自己主题在画面上空间表现。
  所以,要了解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特色和艺术风格,都要从他们的自身性格、生活经历、,审美趣味和他们的绘画语言去了解,而绘画语言是通过画面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要了解齐白石和潘天寿的绘画语言就必去研究他们绘画在画面上的表现形式。
  此文将从齐白石和潘天寿的生平经历、用笔、章法(构图)三个主要方面来具体比较他们的绘画艺术风格。
  画品如人品,本文第一章将简述齐白石和潘天寿的生平经历,从他们的经历到他们性格的形成来看他们的最终绘画风格和画品的形成。
  中国画自古是书画同源,本文第二章将从以书入画的角度来对比他们二人的绘画用笔的形成。
  章法构图在古代画论里被称为“画之总要”,第三章将比较齐白石和潘天寿的绘画构图。
  最后得出结论,在绘画上,他们都是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醉心青藤、八大、石涛的笔墨趣味,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却是截然不同的,一个奇崛雄浑,一个平正自然,这或许跟他们性格和幼年时的经历有关。绘画用笔上,潘天寿以隶书入画,雄健凝练,齐白石以篆笔入画,平直而刚。
  虽然,他们的艺术风格,绘画技法各有不同,但是,他们艺术品格却是一样的,有着对自己民族文化强烈的责任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眷恋,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师古人之迹,亦师古人之心,师古而开今,将古人之法化为己用。
  正所谓画品如人品,“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正因为齐白石和潘天寿都有着这样崇高的品格,无论他们的绘画风格怎么样,他们的画品终究是高的。看似他们的绘画追求殊途,实际上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同归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