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荔枝蒂蛀虫发生为害特性及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6h】

荔枝蒂蛀虫发生为害特性及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前言

1.1荔枝蒂蛀虫的研究历史概况

1.2荔枝蒂蛀虫的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研究概况

1.3荔枝蒂蛀虫的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4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1.5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内容与方法

2.1荔枝蒂蛀虫为害选择性研究

2.1.1荔枝蒂蛀虫成虫在荔枝、龙眼上的产卵特性考查

2.1.2荔枝蒂蛀虫对龙眼不同品种的产卵及为害选择性的考查

2.1.3树体不同部位的虫口密度与数量调查

2.1.4龙眼果实不同生育期受害情况调查

2.2果实受蛀后对果重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研究

2.2.1实验材料

2.2.2试验方法

2.3果实着卵量与受蛀率及落果率的关系研究

2.3.1荔枝幼果期着卵量与受蛀率及落果率的关系研究

2.3.2龙眼幼果期着卵量与受蛀率及落果率的研究

2.4荔枝蒂蛀虫发生为害与物候期的关系研究

2.4.1田间种群数量动态调查

2.4.2田间发生代次与物候期的关系调查

2.5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2.5.1有效药剂的筛选

2.5.2毒死蜱与复合促渗剂混用的增效作用评价

2.5.3几种药剂对蒂蛀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2.5.4药剂防治适期研究

2.6两种常用防治药剂在龙眼果实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2.6.1田间试验

2.6.2残留检测

3结果与分析

3.1荔枝蒂蛀虫为害的选择性

3.1.1对寄主种类的选择性

3.1.2荔枝蒂蛀虫产卵、为害对树体不同部位的选择性

3.1.3对龙眼果实不同生育期的为害情况

3.2果实受蛀后对果重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3.3发生数量与寄主受害率的关系

3.3.1荔枝幼果期着卵量与受蛀率及落果率的关系

3.3.2龙眼幼果期着卵量与受蛀率及落果率的关系

3.4发生为害与物候期的关系

3.4.1荔枝蒂蛀虫田间种群数量动态

3.4.2田间发生代次与物候期的关系

3.5不同药剂对荔枝蒂蛀虫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3.6毒死蜱与复合促渗剂混用的增效作用

3.7几种药剂对蒂蛀虫的田间药效

3.8不同时期用药的效果

3.9两种常用防治药剂在龙眼果实上的残留动

3.9.1氯氰菊酯在龙眼果上残留降解动态

3.9.2毒死蜱在石硖龙眼果实上残留降解动态

4.总结与讨论

4.1荔枝蒂蛀虫的为害选择性

4.2荔枝蒂蛀虫为害对产量和品质影响

4.3荔枝蒂蛀虫发生数量与寄主受害率的关系

4.4荔枝蒂蛀虫发生为害与物候期的关系

4.5防治关键技术

4.6荔枝蒂蛀虫的综合防治问题

4.7荔枝、龙眼果实上的农药残留问题

4.8本论文创新点及其意义

参考文献

附图版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报道了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对寄主为害选择性、为害损失、发生与物候期的关系、药剂防治技术及两种药剂在龙眼上的残留降解动态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 1.荔枝蒂蛀虫的为害选择性通过考查荔枝蒂蛀虫成虫在鸡嘴荔幼果上和石硖龙眼幼果上的产卵情况,表明其对荔枝和龙眼的选择性有一定区别的。在龙眼不同品种中,荔枝蒂蛀虫比较喜欢在储良龙眼和大乌圆龙眼果实上产卵且蛀果率也高,而在迟熟品种国庆和白露龙眼果实上的卵果率较低,不同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荔枝蒂蛀虫在同种果树上的密度分布在不同部位有显著差异,在幼果斯基本上只在嫩梢上发现卵和幼虫;在果实成熟期,卵和幼虫则主要集中于果实上。蒂蛀虫可以蛀害荔枝幼果,并能在其中发育长大,但龙眼的幼果,很少受到该虫侵害。 2.荔枝蒂蛀虫为害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在果实成熟期或近成熟期测定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明,无论荔枝或龙眼,果实被荔枝蒂蛀虫蛀害后,单果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果重降低率为0.13%~9.8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降低率为1.33%~15.73%;降幅随不同品种而异,而且果重降低率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降低率并不一致。 3.荔枝蒂蛀虫发生数量与寄主受害率的关系研究鸡嘴荔幼果期着卵率与幼果期的蛀果率和落果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两者的关系式为:Y<,蛀>=-2.2038+0.3464X,<,卵率>(r=0.9098),Y<,落>=13.0748+0.4881X<,卵率>(r=0.9800):着卵量与幼果期的落果率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关系式为Y<,落>=13.9884+8.0856X<,卵量>(r=0.9869);但着卵率、着卵量与膨大前期的蛀果率和落果率的相关性都不显著。 4、发生为害与物候期的关系通过对荔枝蒂蛀虫田间种群数量动态的调查中发现:荔枝蒂蛀虫的发生期与寄主荔枝、龙眼的物候期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该虫蛹的数量,以5月中旬至8月上旬发生量大,而此期间是荔枝、龙眼的果实期,到果实成熟期的7月和8月,田间蛹的发生数量也达到最高峰。 5。药剂防治关键技术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48%毒死蜱乳油、15%阿维·三唑磷微乳剂和20%灭幼脲悬浮剂对荔枝蒂蛀虫有较好活性,这些药剂稀释1500倍对荔枝蒂蛀虫低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80.38%~84.16%。田间试验表明,三氟氯氰菊酯、毒·氯、灭幼脲、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等药剂对荔枝蒂蛀虫药效较好,防治效果平均达到73.68%~83.41%. 以氮酮与植物油A复配成复合促渗剂,然后与毒死蜱复配成促渗毒死蜱混剂1≠稀释1500倍的室内校正死亡率达94.58%,比毒死蜱单用高14.20%;毒力测定中,渗毒死蜱混剂1#的LC<,50>为51.81 mg/L,其毒力为毒死蜱单剂的2.33倍,表现出极显著的增效作用。促渗毒死蜱混剂1≠和促渗高效氯氰菊酯稀释1500倍的田间药效分别87.58%和85.83%,药效显著高于单剂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表明氮酮与植物油A配成的复合型促渗剂可显著地提高这些药剂的药效。 6.两种防治药剂在龙眼果实上的残留动态氯氰菊酯残留在龙眼果实上的降解速度相对较慢,半衰期为3.88d,施用10%氯氰菊酯乳油500倍液,药后10d,在果皮上检出的残留量为0.95mg/kg,但在果肉中一直未检出。毒死蜱残留在龙眼果实上的降解速度相对较快,半衰期为2.16d;但该药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施用48%毒死蜱乳油500倍液,果皮上的残留量降解到1 mg/kg以下,需要14d;施药后在果肉中能检出其残留,但含量低。根据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有关规程及标准,考虑药剂的降解速率及生产上的实际使用剂量,氯氰菊酯和毒死蜱的使用安全期应分别在10d和14d以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