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地金融制度理论模型经济计量分析——广西样本点实证研究
【6h】

农地金融制度理论模型经济计量分析——广西样本点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1.3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主要研究法

1.5解决的关键、难点问题

1.6论文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农地金融制度发生的微观基础

2.1农地金融制度的信用基础

2.2农地金融制度的界定

2.3农地金融制度的发生机理

第三章宏观资金供给与农地金融制度

3.1影子价格的基础理论

3.2宏观经济分析意义上的影子价格的测量

3.3农业资金现实供给、现实供给能力和潜在供给能力

3.4广西农业资金潜在供给能力的测量

3.5阻碍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因素

第四章农地金融制度模型与计量分析

4.1农地金融制度的发生基础与农民的资产负债表

4.2信用机制理论模型

4.3农地金融制度理论模型

4.4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目的与变量设置

4.4.1模型的构建目的

4.4.2模型的变量设置和解释

4.4.3数据的收集

4.4.4模型构建与检验

第五章农地金融模型的评述及政策建议

5.1农地金融制计量模型的评述

5.2当前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

5.3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本文首先从微观角度对农地金融制度的基础进行了探讨。对信息对称和不对称条件下的两主体和多主体博弈模型进行了分析,推导出农地金融制度发生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农业的资本收益率要等于或高于非农产业的资本收益率、农民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程度。其他更多主体的引入只不过把资本收益率的要求提得更高,使信息不对称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其次,从宏观角度计算了粮食价格,粮食的影子价格,土地的影子价格,农业资金潜在的供给和实际资金供给,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从这些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农地金融制度发生发展的两个主要障碍:(1)产品市场上,通过农产品市场价格与影子价格的偏离,农业财富向其他产业转移,农民的资本收益率过低;(2)资本市场上,农民对土地等资产的产权残缺,农民缺乏抵押物,农民在资本市场上信用地位低下。 其三,以农民的资产负债风险缓冲库构建起了信用机制模型,在此基础上,农地金融制度理论模型揭示了农民资产负债表的各个项目和国民经济整体利益的关系,通过农地金融制度的计量分析,展现了农民的资产负债表中各资产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农民土地、房产、固定资产等资产流动性不仅对农民和金融机构意义重大,在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中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