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公共危机处置视角下的地震谣传平息——以9.13地震谣传应对为例
【6h】

公共危机处置视角下的地震谣传平息——以9.13地震谣传应对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减轻地震灾害的需要

1.1.2 提供地震安全保障的需要

1.1.3 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及且的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预期成果

第二章 针对地震谣传的公共危机处置分析

2.1 谣传及地震谣传

2.2 地震谣传的类型

2.2.1 网络及手机传播型

2.2.2 专家报告型

2.3.3 随机传播型

2.3 地震谣传产生的原因

2.3.1 信息不透明不对称

2.3.2 自身社会安全感不高

2.3.3 盲目跟风的从众心理

2.3.4 社会公信力危机不容乐观

2.3.5 地震灾难性记忆难以平复

第三章 现阶段平息地震谣传的经验与问题

3.1 预防预警阶段防震减灾知识普及

3.1.1 预防预警阶段普及内容

3.1.2 预防预警阶段普及方式

3.2 应急处置阶段防震减灾知识普及

3.2.1 应急处置阶段防震减灾的普及内容

3.2.2 应急处置阶段防震减灾的普及方式

3.3 现阶段平息地震谣传存在的问题

3.3.1 政府及有关部门认识不到位

3.3.2 政府及有关部门信息公开不及时

3.3.3 政府及有关部门信息公开的信息不全面

3.3.4 联动机制没有形成合力

3.3.5 信息发布平台和材料单

第四章 平息9.13地震谣传事件的成功实践

4.1 谣传基本情况及其特征

4.2 地震谣传处置过程中l的公共危机管理

4.2.1 政府及相关部门危机前的状态

4.2.2 政府及相关部门危机中的反应

4.2.3 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危机应对行动的评价

第五章 平息地震谣传的对策建议

5.1 健全平息地震谣传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5.2 重视社会舆论引导与信息及时全面公开

5.3 制定平息地震谣传专项预案

5.4 强化防震减灾门户网站新闻宣传作用

5.5 构建防震减灾知识普及联动工作机制

5.6 协调形成“第三方”舆情导向机制

5.7 建立长效科学普及工作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汶川8.0级地震、日本9.0级地震所引发的巨大人道灾难和环境灾难触目惊心,作为人类的伤痛将久久难以磨灭,因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众的安全意识与需要在逐步增强与提高,地震安全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将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虽然当前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对地震引发安全危机的能力确实在不断提升,但民众对政府的要求、对政府公信力却有更高的期待和标准。以往只要政府部门能给出一个权威的说法,民众便可以不再诉求、相安无事;而现在,仅凭地震知识普及和简单的信息发布这种事后式处理机制,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诉求。因此,对于政府来说,积极探索由地震谣传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处置方法和途径,对于及时阻止谣传的传播,保障公共安全,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探讨了谣传和地震谣传的定义,通过9.13地震谣传处置的案例分析,归纳了9.13地震谣传的特征,全面梳理了该地震谣传的处置过程,从公共危机处置的角度分析评估了成功处置该地震谣传的原因。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近几十年来地震谣传的初步统计分析,将地震谣传分为网络传播型、专家上书型和随机传播型,认为地震谣传传播的主体及其动机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并从信息不全面不对称、日益增强的不安全感、盲目跟风的从众心理、社会公信力危机和群众灾难性记忆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地震谣传所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预防预警阶段和应急处置阶段防震减灾宣传的重点内容和适宜的宣传方式,避免公众降低对政府的信任度,避免加重公众的恐惧心里,避免公众产生逆反心理,最大限度地防止地震谣传的产生和蔓延。同时指出了现阶段平息地震谣传工作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
   地震谣传是所有谣传中破坏力最大的一种,如若处置不当,必定影响政府公信力和社会安定,特别是在当今网络经济时代,不重视媒体,不重视网络舆论,政府要为危机付出沉重的代价。本文利用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知识,结合自身参与应对9.13地震谣传的成功实践,对地震谣传引发的公共危机提出了七条对策措施:一、是健全平息地震谣传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二、是建立地震应急重视社会舆论引导和信息公开,全方位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迅速主动地发布事件有关信息,牢牢把握信息主动权;三、是要制定平息地震谣传的专项预案,事先明确应对地震谣传的处置流程和部门应对地震谣言的职责;四、是强化防震减灾门户网站的新闻宣传作用,利用专题博客和微博及时发布公众感兴趣的地震预测知识;五、是构建防震减灾知识普及联动工作机制,协调推进防震减灾科学普及工作健康发展;六、是协调形成“第三方”舆情导向机制,建立一个讲“公道话”的“第三方”专家联络网,七、是建立长效科学普及工作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