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红树植物白骨壤果实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6h】

红树植物白骨壤果实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世界范围红树种类及其分布

1.2 红树食用药用价值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1.3 红树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4 近四年来真红树植物化学研究新进展

1.5 白骨壤植物研究概况

1.6 本课题的意义与目的

1.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提取和分离

2.1 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提取和萃取

2.2.2 分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构鉴定

3.1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式

3.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3.3 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部分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4.1.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单体化合物的抑菌谱

4.2.2 单体化合物的MIC测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新化合物附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北部湾拥有丰富的红树资源。红树植物白骨壤(Avicennia mavina)为马鞭草科(Verbenaceae)海榄雌属(Aricennia)植物,其果实属于药食同源食品。为了明确该植物活性化学基础物质,本文对广西红树植物白骨壤果实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从中发现活性独特、结构新颖的海洋天然产物。
   本研究通过醇提、有机溶剂萃取,正相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多种分离纯化方法,从红树植物白骨壤新鲜果实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中分离得到了65个化合物,其中乙酸乙酯相有41个,正丁醇相24个。运用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等多种现代波谱学解析方法,并与文献对照,鉴定了其中25个化合物的结构,7个新化合物命名为mavinside A-G(Q16、21、32、24、44、31、25)。已鉴定的单体化合物包括9个苯乙醇苷类:mavinsideA(Q16)、B(Q21)、C(Q32)、D(Q24)、E(Q44)、F(Q31)、G(Q25)、Acteoside(Q23)、calceolarioside A(Q27);3个嘧啶:2(1H)-Pyrazinone,3,4-dihydro-1,3,5-trimethyl-(Q1)、尿苷(Q29)、尿嘧啶(Q34);7个酯类:Methyl(4-chloro-4[N-hydroxyamino]phenyl)acetate(Q2)、Methyl4-(2-Hydroxyethoxy)benzoate(Q3)、Diisopropyl phthalicacid(Q8)、咖啡酸甲酯(Q12)、原儿茶酸甲酯(Q15)、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酯(Q3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Q40);1个酚类:儿茶酚(Q14);1个酮类:Methyl3,4,5-trimethoxyphenyl ketone(Q11);1个咪唑:Miazole(Q26);1个吲哚类:indole-3-aldehyde(Q7);1个酰胺类:亚甲氨基乙腈(Q5);1个酸:对羟基苯甲酸(Q10)。对已解析的9个单体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的初步探究。以4种常见的瓜果类农作物致病菌为指示菌测试其抑菌活性,发现了3个有较强抑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Q16、Q21、Q23),化合物Q16对番木瓜炭疽菌、茄子枯萎菌和西瓜蔓枯菌均具有中等强度的抑菌活性,其MIC值均为16μg/mL。Q21对番木瓜炭疽菌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其MIC值为8μg/mL;对茄子枯萎菌表现出中等的抑菌活性,其MIC值为16μg/mL。Q23对香蕉黑星菌表现中等强度的抑菌作用,其MIC值为16μg/mL。本文还对2008年以来真红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