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广西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
【6h】

广西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背景

1.2 立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退耕工程概况

2.1.1 国外退耕工程概况

2.1.2 国内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2.1.3 广西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2.2 国内外效益评价研究概况

2.2.2 国内退耕还林效益评价

2.2.3 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研究方案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路线

3.2.1 研究思路

3.2.2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研究区域概况

4.1 研究区域分布

4.2 研究区域的选择依据

4.3 自然地理概况

4.3.1 地形地貌

4.3.2 气候与土壤特征

4.4 社会经济概况

第五章 研究方法

5.1 外业试验监测

5.1.1 退耕模式的选择

5.1.2 径流场、水文站及固定标准地的设置

5.1.3 植被调查方法

5.1.4 物种多样性的分析方法

5.1.5 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方法

5.1.6 水土流失调查方法

5.2 生态效益的指标体系的研究

5.2.1 指标及指标体系的概念及作用

5.2.2 效益评价体系构建的依据及原则

5.2.3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5.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六章 林地植被特征、土壤肥力及水文状况

6.1 不同退耕模式物种多样性分析

6.1.1 林下灌草植被种类分析

6.1.2 林下灌草物种多样性分析

6.2 林下灌草生物量分析

6.2.1 不同退耕模式林下生物量概况

6.2.2 不同退耕模式林下生物量对比分析

6.3 不同退耕模式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6.3.1 土壤容重分析

6.3.2 土壤孔隙度与持水量分析

6.4 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6.4.1 不同退耕模式有机质分析

6.4.2 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

6.4.3 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6.5 不同退耕模式水文特征分析

6.5.1 不同退耕模式地表径流水监测

6.5.2 不同退耕模式地表径流水质分析

6.5.3 不同退耕模式降雨量分析

6.5.4 不同退耕模式径流量和泥沙量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7.1 退耕模式效益核算面积

7.2 退耕还林保护水资源价值

7.2.1 涵养水源价值

7.2.2 净化水质价值

7.2.3 退耕还林保护水资源价值

7.3 退耕还林保育土壤价值

7.3.1 固土价值

7.3.2 保肥价值

7.3.3 保育土壤价值

7.4 退耕还林固碳释氧价值

7.4.1 固碳价值

7.4.2 释氧价值

7.4.3 固碳释氧价值

7.5 退耕还林净化大气价值

7.5.1 吸收二氧化硫价值

7.5.2 滞尘价值

7.5.3 提供负离子价值

7.5.4 净化大气环境价值

7.6 生物多样性价值

7.7 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及分配格局

7.7.1 各退耕模式生态效益总价值

7.7.2 生态效益价值分配格局

7.8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展开▼

摘要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实施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的标志性工程,也是世界十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之一。广西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已累计建成工程营造林106.3万hm2。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广西直接增加的森林面积(已成林面积)88万hm2,使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随着工程建设的推进,如何科学有效的评价工程的生态效益已成为当今政府部门迫切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以广西平果任豆模式(Zenia insignis Chun)、平果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S)模式、东兰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模式、东兰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 Roem)模式、兴宾尾叶桉模式、兴宾任豆六种模式为研究对象,并应用森林生态学、生态林业等理论对退耕区域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地表径流水质及退耕后所取得的效益进行研究。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和科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与现实指导意义。结果表明:
  (1)实施退耕还林后,退耕地林下植被得到了很好的恢复,植被覆盖度都达到80%以上。不同退耕模式林下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灌木层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大于草本层。且植被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都较对照组未退耕地高。同时,退耕地林下灌草生物量也大于对照组。
  (2)实施退耕还林后,退耕地的土壤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土壤容重较对照组未退耕地高,但土壤的孔隙度、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都较对照组的小,这是由于对照组受到人为耕作的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总体上都较对照组高,说明退耕还林后能有效的改善土壤肥力。
  (3)实施退耕还林后,退耕地的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有效防治,林地蓄水、固土能力得到了加强,各退耕模式的径流量和泥沙量都远小于对照组。同时,林地地表径流水水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总N、总P和重金属含量较对照组低。
  (4)以效用价值论为理论依据,并采用“替代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方法,算出平果县、东兰县、兴宾区各模式产生的生态价值总额达到1.16×1010元,其中保护水资源价值、固碳释氧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净化环境价值、保育土壤价值分别占生态总价值的40%、33%、13%、10%、4%,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保护水资源和固碳释氧两方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