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微红梢斑螟种群动态及其转梢机理的研究
【6h】

微红梢斑螟种群动态及其转梢机理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1.1 微红梢斑螟的研究进展

1.1.1 微红梢斑螟的生物学特性

1.1.2 微红梢斑螟的生态学特性

1.1.3 微红梢斑螟的防控技术

1.2 昆虫危害对植物营养及防御物质影响的研究

1.2.1 昆虫危害对植物营养物质的影响

1.2.2 昆虫危害对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1.3 蛀道微生境的研究

1.4 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2 微红梢斑螟年生活史调查

2.3 微红梢斑螟种群数量变化动态调查

2.4 微红梢斑螟蛀孑L空间分布调查

2.4.1 蛀孔空间分布调查方法

2.4.2 空间分布型的测定

2.4.3 线性回归方程的检验

2.4.4 聚集原因分析

2.4.5 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2.5 微红梢斑螟幼虫蛀转梢习性观察

2.6 松梢营养及次生物质的测定

2.6.1 样株的选择与样梢采集

2.6.2 梢类型的界定

2.6.3 样品的处理

2.6.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6.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6.6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6.7 单宁含量的测定

2.6.8 总酚含量的测定

2.6.9 黄酮含量的测定

2.7 微红梢斑螟蛀道含水量和PH值的测定

2.7.1 样品的采集

2.7.2 受害松梢蛀道含水量和PH值的测定

2.8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微红梢斑螟的年生活史

3.2 微红梢斑螟成虫种群数量动态

3.3 微红梢斑螟蛀孔空间分布研究

3.3.1 微红梢斑螟蛀孔在马尾松不同方位上的分布

3.3.2 微红梢斑螟蛀孔在马尾松不同层次上的分布

3.3.3 微红梢斑螟蛀孔在马尾松上空间分布型的聚集度指标分析

3.3.4 回归模型法测定微红梢斑螟蛀孔聚集度指标回归模型

3.3.5 聚集原因分析

3.3.6 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3.4 微红梢斑螟幼虫蛀转梢习性

3.5 微红梢斑螟危害对松梢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5.1 未受害样梢可溶性糖在枝条中的分布

3.5.2 转梢前样梢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5.3 转梢样梢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6 微红梢斑螟危害对松梢蛋白质含量的影晌

3.6.1 未受害样梢中蛋白质在枝条中的分布

3.6.2 转梢前样梢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6.3 转梢样梢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7 微红梢斑螟危害对松梢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7.1 未受害样梢中游离氨基酸在枝条中的分布

3.7.2 转梢前样梢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3.7.3 转梢样梢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3.8 微红梢斑螟危害对松梢单宁含量的影响

3.8.1 未受害样梢单宁在枝条中的分布

3.8.2 转梢前样梢中单宁含量的变化

3.8.3 转梢样梢中单宁含量的变化

3.9 微红梢斑螟危害对松梢总酚含量的影响

3.9.1 未受害样梢总酚在枝条中的分布

3.9.2 转梢前样梢中总酚含量的变化

3.9.3 转梢样梢中总酚含量的变化

3.10 微红梢斑螟危害对松梢黄酮含量的影响

3.10.1 未受害样梢中黄酮在枝条中的分布

3.10.2 转前样梢中黄酮含量的变化

3.10.3 转梢样梢中黄酮含量变化

3.11 蛀道含水量和PH值的变化

3.11.1 转梢前后蛀道含水量变化

3.11.2 转梢前后蛀道PH值变化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微红梢斑螟年生活史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4.1.2 微红梢斑螟种群数量动态与发生危害的关系

4.1.3 微红梢斑螟蛀孔空间分布

4.1.4 微红梢斑螟幼虫蛀转梢行为

4.1.5 微红梢斑螟转梢与营养物质的关系

4.1.6 微红梢斑螟转梢与次生代谢物质的关系

4.1.7 微红梢斑螟转梢与蛀道含水量变化的关系

4.1.8 微红梢斑螟转梢与蛀道PH值变化的关系

4.2 结论

5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的独创或新颖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展开▼

摘要

微红梢斑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梢斑螟属,该虫生活隐蔽,是松树上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之一。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主要研究了微红梢斑螟的种群动态及其转梢机理,获得如下结果:
  1、微红梢斑螟在广西武鸣马尾松种子园一年可发生3代,其中第一代幼虫出现在3月下旬至5月下旬,第二代幼虫出现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三代幼虫出现在9月上旬至10月下旬。从11月份开始,幼虫逐渐进入越冬状态。有世代重叠现象。对微红梢斑螟成虫种群数量动态进行监测,显示其有3个高峰期。
  2、微红梢斑螟蛀孔在马尾松不同方位、不同层次上无显著差异。蛀孔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聚集均数λ的测定结果表明,其聚集原因是由于自身生物学习性或环境因素引起的。
  3、微红梢斑螟幼虫具有明显的转梢行为。转出梢与转入梢在枝条直径、枝条长度、蛀道直径、蛀道长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即转出梢的上述参数均明显小于转入梢。这说明微红梢斑螟的转梢与松梢的生长状况和蛀道的空间大小有关。
  4、微红梢斑螟幼虫转梢与梢条的营养物质变化有关。马尾松嫩梢中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当年生的成熟梢,且嫩梢和成熟梢的上半部可溶性糖含量大于下半部;蛋白质在嫩梢中的分布较为均匀,但成熟梢中以枝梢的上半部含量高;游离氨基酸的分布无显著差异。微红梢斑螟危害后,马尾松枝梢中可溶性糖、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微红梢斑螟幼虫在梢中的取食时间的延长至转出呈下降趋势。说明微红梢斑螟幼虫的转梢与营养物质含量的降低有关。
  5、马尾松嫩梢中的单宁、总酚和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当年生成熟梢;嫩梢和当年生成熟梢中的单宁和黄酮含量均是梢的上半部显著高于下半部;嫩梢和当年生成熟梢中的总酚在梢中的分布较均匀,总酚含量在梢的上半部与下半部无明显差异。
  6、微红梢斑螟幼虫的转梢与梢条的次生物质变化有关。微红梢斑螟幼虫蛀害引起马尾松枝梢中单宁、总酚以及黄酮含量显著升高。但是随着微红梢斑螟幼虫在梢中取食时间的延长,梢中单宁和黄酮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在幼虫转出梢前梢中单宁和黄酮含量显著高于转入梢和对照。总酚含量随着微红梢斑螟幼虫在梢中的取食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虽然在幼虫转出梢和转入梢中总酚含量显著降低,但依然显著高于对照。
  7、微红梢斑螟幼虫的蛀食对蛀道含水量和PH值有明显的影响。幼虫在蛀道内的蛀食活动引起蛀道PH值显著升高和含水量下降。
  总之,微红梢斑螟转梢与营养物质、次生物质、松梢生长状况和蛀道含水量和PH值的变化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