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脱敏剂处理后牙本质粘结界面粘结强度及纳米渗漏的研究
【6h】

脱敏剂处理后牙本质粘结界面粘结强度及纳米渗漏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 言

第一部分 牙本质粘结实验试件的制备

第二部分 粘结强度的微拉伸实验

第三部分 粘结界面纳米渗漏实验

结 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 谢

原创性声明

展开▼

摘要

本实验拟研究脱敏剂处理后牙本质粘结界面的粘结强度及纳米渗漏,为脱敏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微拉伸方法比较不同脱敏剂处理及其处理时机对粘结强度的影响;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粘结界面纳米渗漏的微观结构,以评价脱敏剂对牙本质粘结界面粘结强度和纳米渗漏形成的影响,为牙体修复中脱敏剂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方法: 1.离体牙收集及牙体预备90颗新近拔除的无明显龋坏且外形完整的人类上颌第三磨牙,置于0.1%的麝香草酚溶液4℃下保存。自凝塑料制作底座固定牙根,使牙合平面与水平面平行。E51环氧树脂包埋牙根。用低速金刚砂锯于流水下切割牙冠暴露全层牙本质,用500目的碳化硅水磨砂纸打磨以创建均一的玷污层。体视显微镜下确认无釉质残留。 2.实验分组用lightSpeedVCT螺旋CT以0.625mm精度扫描牙体样本。使用NIH(ScionImageforWindows)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髓腔顶到切割面的剩余牙本质厚度。样本按剩余牙本质厚度进行排序,分层随机化分组。按酸蚀时机分为3组,分组如下: (1)前酸蚀组(A):涂脱敏剂前先酸蚀牙本质组,操作流程为:牙体预备→酸蚀→涂脱敏剂→临时修复→酸蚀→永久修复。 (2)后酸蚀组(B):涂脱敏剂后酸蚀牙本质组,操作流程为:牙体预备→涂脱敏剂→临时修复→酸蚀→永久修复。 (3)不酸蚀组(C):涂脱敏剂但不酸蚀牙本质组,操作流程为:牙体预备→涂脱敏剂→临时修复→永久修复其中每组按所用脱敏剂类型分3小组:①All-bond2组(a):树脂型脱敏剂;②Systemp组(s):醛类脱敏剂;③对照组(c):不用脱敏剂。共有9个实验小组:前酸蚀All-bond2组(Aa组)、前酸蚀Systemp组(As组)、前酸蚀对照组(Ac组)、后酸蚀All-bond2组(Ba组)、后酸蚀Systemp组(Bs组)、后酸蚀对照组(Bc组)、不酸蚀All-bond2组(Ca组)、不酸蚀Systemp组(Cs组)、不酸蚀对照组(Cc组)。 3.粘结根据每个牙切割面的大小用自凝塑料制备厚度均一的临时修复体备用。按照上述分组方法分别进行实验。如Aa组:用32%磷酸酸蚀15秒,冲洗,棉球吸干,涂两层脱敏剂,Singlebond2点状粘结暂时修复体。置于37℃蒸馏水中保存一周,去除暂时修复体及多余的粘结剂,酸蚀15秒,棉球吸干,涂两层Singlebond2粘结剂,分层堆塑Z250复合树脂冠,分层光照固化,作为永久修复体。余下各组变换所用脱敏剂类型及酸蚀时机,其它操作相同。 4.试件制作堆塑好树脂冠的牙体样本置于37℃蒸馏水中保存24h。用低速金刚砂锯于流水下垂直粘结界面切割牙体。每个牙制备出4个约1.2×1.2×8mm的直条形试件,用于粘结强度和纳米渗漏的研究。 5.微拉伸实验把微拉伸夹具安放在MTS万能测试机上,每牙选取一个试件用游标卡尺测量试件厚度和宽度计算粘结面积S。用氰基丙烯酸酯把试件粘结于夹具上,以0.5mm/min的加载速度拉断试件,并记录拉断时的最大拉力值F。计算粘结强度MTBS=F/S。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α=0.05)。收集断裂后的试件在体视显微镜下(40倍)观察试件破坏的断面,并对粘结破坏形式进行归类。 6.纳米渗漏观察每牙选一个试件。试件两端离粘结界面1mm处涂布两层快干型指甲油。指甲油没有完全干燥时投入50%氨硝酸银溶液中放置24小时,蒸馏水冲洗5分钟。在显影液中用荧光灯照射显影8小时,使银离子充分还原成金属银。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粘结界面边缘,剔除因粘结不良或树脂聚合收缩产生微渗漏的试件。每组随机选6个试件。试件在固定液(2%多聚甲醛/2.5%戊二醛/0.1mol/L二甲胂酸钠)中固定4小时,二甲胂酸钠缓冲液充分冲洗。用乙醇溶液依次梯度(30%~100%)脱水处理,Epon812环氧树脂包埋,置于60℃烤箱中固化48小时。用低速金刚砂锯纵向切开包埋的试件,暴露观察面。用1000目水磨砂纸打磨切割面15秒,10%的磷酸酸蚀去除玷污层。试件真空干燥,离子溅射仪以4nm的精度喷金,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并摄取照片(二次电子像和背散射电子像)。图像用NIH图像分析软件分析,计算纳米渗漏大小。参照文献(Sano,1995)提出的纳米渗漏指数,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α=0.05),并计算其与粘结强度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 1.微拉伸实验结果: (1)不酸蚀组的粘结强度最小,与前酸蚀组或后酸蚀组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2)。而后酸蚀组普遍比前酸蚀组粘结强度大,但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P=0.264)。 (2)使用All-bond2、Systemp脱敏剂和不用脱敏剂三组相互比较,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P=0.837,主效应),表明使用All-bond2、Systemp脱敏剂不影响牙本质界面粘结强度。 (3)体视显微镜下可见,90个试件中,88个试件发生界面破坏,2个发生复合树脂的内聚破坏,表明使用微拉伸方法能使试件的断裂位置控制在粘结界面内,因此能准确反映界面真实的粘结强度。 2.纳米渗漏实验结果: (1)在前酸蚀组和后酸蚀组中,两个使用脱敏剂组分别与不使用脱敏剂组比较,粘结界面的纳米渗漏大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2)在不酸蚀组中,两个使用脱敏剂组与不使用脱敏剂组三组进行两两比较,纳米渗漏大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在All-bond2和Systemp组中,前酸蚀组、后酸蚀组与不酸蚀组三组进行两两比较,纳米渗漏大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4)在不使用脱敏剂中,前酸蚀组/后酸蚀组分别与不酸蚀组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05,P=0.005),而前酸蚀组与后酸蚀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900)。 (5)粘结强度与纳米渗漏的相关系数r=0.023,两者不相关(P=0.870)。 (6)电镜下见,银颗粒呈斑块状分布于混合层底部,部分进入牙本质小管内。所有组别镜下表现相似,均呈现斑块状(网状型)的分布。个别组别偶尔见散在分布的点状渗漏。 结论1.牙本质粘结界面涂布树脂型脱敏剂All-bond2/醛类脱敏剂Systemp均不会影响最终修复体的粘结强度 2.粘结最终修复体前酸蚀牙本质,可以改善粘结强度 3.使用All-bond2或Systemp脱敏剂都可减小牙本质粘结界面的纳米渗漏 4.酸蚀牙本质而不使用脱敏剂会增大牙本质粘结界面的纳米渗漏 5.脱敏剂处理前是否酸蚀牙本质,均不影响最终牙本质粘结强度及牙本质粘结界面纳米渗漏的大小。 根据上述结论,结合临床实际,本实验建议:①在牙体预备后、暂时修复体粘固前直接涂脱敏剂而不必酸蚀牙面,既可减少术后敏感的发生,又可减小纳米渗漏且不影响牙本质粘结界面的粘结强度;②在粘结最终修复体前应酸蚀玷污层,这样可增加界面的粘结强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