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东南部全年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和预测研究
【6h】

中国东南部全年旱涝时空分布特征和预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1章引言

第2章资料

第3章计算方法的原理

第4章中国东南部全年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第五章中国东南部全年旱涝的预测研究

第6章外部因子场对中国东南部全年旱涝场的影响分析

第7章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文中涉及的统计分析方法原理简述

附录B中国东南部全年旱涝场第5~8主分量预测方程

附录C致谢

附录D论文原创性声明

展开▼

摘要

取中国东南部(105°E以东,35°N以南的中国大陆部分)1954~2004年分布较均匀的68个站的月降水量资料,作正态化处理,计算出各站的正态降水Z变量作为旱涝基本资料。对中国东南部全年旱涝场进行主分量分析,得到它的空间函数矩阵和时间函数(主分量)矩阵;并用Z-变量来划分旱涝等级,计算区域旱涝指数,为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提供基本资料。用滑动平均法、突变分析、功率谱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主分量的时间变化规律。用主分量逐步回归预测模型对中国东南部全年旱涝的趋势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中国东南部全年旱涝的基本空间分布可分为6型:全区域旱(涝)型(北部小片地区相反)、南旱(涝)北涝(旱)型、南北旱(涝)中间涝(旱)型、东旱(涝)西涝(旱)型等。滑动平均分析表明:中国东南部全区域性的旱涝情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偏旱,七十到八十年代正常,九十年代洪涝呈增多的趋势。功率谱分析表明:第1主分量具有准3年周期,第2主分量具有准2年和准3年的周期,第3主分量存在10年的振荡周期,第4主分量存在准13年和准17年周期,第5主分量存在准3年周期,第6主分量存在2.5年周期的变化特征;突变分析表明:第1主分量在1990年到1991年之间存在突变,第3主分量在1992年前后和2000年都有突变,第4主分量在1961年、1984年、1994~1996年、2002年都存在突变;趋势分析表明,各个主分量没有显著的气候变率和其它长期趋势。区域的雨涝指数分析表明:1954,1973,1983,1998,2002年,是全区域性大水年;区域的干旱指数分析表明:1963,1966,1971,1978,2003年是全区域性大旱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区域性的旱年较多,九十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全区域性的涝年较多,七十年代前期大旱大涝交替出现,八十年代相对而言是区域性的风调雨顺时期。 利用气候场主分量逐步回归预报方法,通过相关筛选和逐步回归,找出了北 半球500hPa高度场和太平洋海温场与中国东南部旱涝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中国东南部全年旱涝主分量的逐步回归方程,通过预测值与实况值的对比发现,前4个主分量的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均超过0.86,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通过前25个主分量反算出来的2004年中国东南部旱涝等级的预测图,与实况图对比发现预测效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回归方程入选因子的分析,发现前一年下半年(特别是9~10月)的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太平洋海温场对中国东南部旱涝场有较大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绕极西风带槽脊的强弱与中国东南部旱涝 有对应关系:9—10月北美大槽加深,同时阿拉斯加脊加强,对应次年我国东南部的区域性旱年;相反,若环流较平直,对应次年我国东南部的区域性涝年。北太平洋南部副高的强弱和位置与我国东南部旱涝也有对应关系:夏季副高位置偏北,对应我国次年东南部全区域性偏旱。夏季副高较弱,副高西脊点偏东,对应我国次年东南部全区域偏涝。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