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的显微CT观察及诊断方法学研究
【6h】

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的显微CT观察及诊断方法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 言

第一部分 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的显微CT扫描重建和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1.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根面沟分布和根管类型

2.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根管分叉的部位和形态

3.根管横断面的形态分类

4.各部分最薄根管壁厚度的比较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的诊断方法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相关综述

个人简历

致 谢

原创性声明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1.采用显微CT对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进行扫描及三维重建,分析其根管横断面的形态特征,测量根管分叉的位置及根管各部分根管壁的厚度,探讨根管薄壁危险区的特征,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2.对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进行诊断方法学研究,结合RVG数字化口腔X线成像系统,采用不同角度的拍摄技术,研究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的影像学特点;评价手术显微镜在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中的定位作用,为提高临床治疗成功率提供实验依据。 材料和方法: 1.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的显微CT扫描重建和分析:收集325颗牙根发育完全的下颌第一前磨牙,筛选出其中50颗具有根面纵沟的样本,使用显微CT进行扫描和三维重建。对牙根冠、中、尖各部分根管横断面的形态进行分类,测量根管分叉平面至釉牙骨质界平面的距离及各部分根管壁的厚度,比较不同类型之间最薄根管壁厚度的差异,探讨根管壁危险区的特征。 2.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的诊断方法学研究:采用RVG数字化口腔X线成像系统,拍摄下颌第一前磨牙颊舌向、近远中向及偏位X线片,在手术显微镜下插入初尖锉,拍摄以上三个方向的初尖锉片,分析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的影像学特点,比较不同角度拍片方法诊断多根管系统的准确性;在手术显微镜下探查下颌第一前磨牙根管分叉处的根管数目和位置,观察根管的形态和分类,评价手术显微镜在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中的定位作用。 结果: 1.显微CT观察结果显示,50颗具有根面纵沟和根面凹陷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有44颗出现一个以上的根管,归为多根管系统。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的根分叉至釉牙骨质界的距离分布在2.7mm~10.2mm之间,平均5.7±2.02 mm,61.36﹪的根管在距釉牙骨质界5mm以下部位才开始分叉。多根管的横断面形态包括C形根管、圆周形根管和非C形多根管,以C形根管为主,占68.18﹪,可分为C1型、C2型和C3型结构。圆周形根管具有特征性圆周样排列的环形根管结构。不同水平横断面上根管的形态不同,从根管口至根尖可发生明显变化,根管中下段解剖形态复杂,C2和C3型根管多出现在根管中下段,而圆周形根管仅出现在根管尖1/3区域。最薄根管壁厚度沿根冠部至根尖部方向逐渐减小,C形根管的最薄根管壁厚度最小,与圆周形根管和非C形多根管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2.在50颗下颌第一前磨牙的6种RVG数字化x线片图像中,近远中向正位片和初尖锉片的诊断灵敏度最高,分别达到90.91﹪和93.18﹪,特异度均为100.00﹪, Youden指数分别为0.909和0.932;其次是偏位片和初尖锉片,灵敏度分别为75﹪和84.09﹪,特异度为66.67﹪和83.33﹪,Youden指数为0.417和0.674;而颊舌向正位片和初尖锉片的灵敏度最低,分别为70.45﹪和72.73﹪,特异度为50.00﹪和66.67﹪,Youden指数为0.205和0.394。在同一方向拍摄的X线片图像中,初尖锉片的灵敏度、特异度和Youden指数均较未使用初尖锉的X线片高。 手术显微镜诊断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的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100.00﹪,Youden指数为0.818。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主要多根管结构为C形根管,占65.91﹪,可分为C1型、C2型和C3型结构,根管口之间有狭窄的带状峡区相连。 结论: 1.采用显微CT对有根面沟的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解剖结构的观察显示,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结构复杂,可分为C形根管、圆周形根管和非C形多根管三种类型,其中C形根管是主要的根管类型,圆周形根管是下颌第一前磨牙特有的根管类型。 2.下颌第一前磨牙C形根管韵根管壁较薄,最薄根管壁多位于根管的中下段,靠近根面沟内陷的最深处以及带状管间峡区部,是器械预备时容易引起穿孔的根管薄壁危险区。 3.采用偏位投射角度的RVG数字化X线片和初尖锉片诊断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颊舌向X线诊断结果,有助于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的识别。 4.手术显微镜诊断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的灵敏度达80﹪以上,是正确判断下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系统的有效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