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特定人群成人感染性腹泻细菌学特点分析
【6h】

特定人群成人感染性腹泻细菌学特点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前言

第2章材料与方法

第3章结果

第4章讨论

第5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一、研究目的: 1.了解当前发热及肠道门诊成人急性细菌性感染性腹泻在成人急性腹泻中所占的比例、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以了解其病原学流行现状,指导临床诊治。 2.了解住院成人患者特别是有慢性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及抗生素使用的患者急性细菌性感染性腹泻在急性腹泻中所占的比例、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以利于临床对由慢性肝脏基础疾病及抗生素使用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的进一步认识,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二、材料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中山三院部分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及住院急性腹泻患者。包含病例选择标准及剔除标准。 2.2实验方法 1.收集中山三院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部分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及住院急性腹泻患者的主要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起病时间、基础疾病、起病前用药等。 2.对入选病例行大便细菌培养及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检查。 3.分析急性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基础肝脏慢性疾病及本次起病前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与感染率、感染病原菌谱、药敏特点的关系。 2.3统计学方法 应用WHONET5.3及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组率的比较采用独立的两组或多组二分类资料比较的卡方检验,分组构成比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及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三、结果: 3.1一般资料 本研究217例患者,男性147例,女性70例,年龄中位数是48岁,平均年龄是48岁,最大的是91岁,最小的足18岁。 3.2其余主要临床资料 3.2.1起病时间全部217名患者的起病时间均于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间,其中2007年3月至5月及2008年3月(春季)起病者有35人,2007年6月至8月(夏季)起病者有33人,2007年9月至11月(秋季)起病者有55人,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冬季)起病者有94人。 3.2.2基础疾病217名患者中有67名患有慢性肝脏基础疾病,其中慢性病毒性肝炎39名(轻度1名,中度及重度23名,重型15名),肝硬化23名,肝细胞癌4名,肝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名;79名无各器官、系统慢性基础疾病;71名有肝脏以外各器官系统慢性基础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型糖尿病等。 3.2.3起病前抗生素使用情况在217名患者中,86人于起病前使用过抗生素(口服或静脉)3天以上,128人起病前未使用过抗生素,另3人起病前使用过抗生素1到2天。 3.3病原菌检出率及构成 217份成人急性腹泻大便标本中有88份检出细菌作为致病菌,阳性率为40.55%。在检出的88株致病菌中,共包括17个菌属的21个菌种。其中变形杆菌属27株,占检出总数的30.68%,其中数量排第一位的为奇异变形杆菌,检出20株,另检出普通变形杆菌4株,潘尼变形杆菌3株;其他检出比例较高的菌种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6株)、铜绿假单胞菌(6株)、嗜水气单胞菌(5株)。 3.4不同年龄组患者病原菌检出阳性率及构成的比较 将217名患者按年龄分为三组:18~39岁组、40~65岁组和>65岁组,三组人数分别为82、90和45人,大便细菌培养结果阳性者分别为39、33和16人,阳性率分别为47.56%、36.67%和40.55%。三组阳性率及检出致病菌构成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5不同性别组病原菌检出阳性率及构成的比较 将217名患者按性别分为两组:男性147人,女性70人,两组大便细菌培养结果阳性者分别为63人和25人,阳性率分别为42.86%和35.71%。两组阳性率及检出致病菌构成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6不同季节组病原菌检出阳性率及构成的比较 将217名患者按发病季节分为网组:春、夏、秋、冬组人数分别为35、33、55和94,四组大便细菌培养结果阳性人数分别为15、20、26和27,阳性率分别为42.86%、60.61%、47.27%和28.72%。夏季发病组与冬季发病组患者病原菌的检出率有明显的差异,夏季起病的成人急性腹泻大便病原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冬季,其余各季节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四组检出致病菌构成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7肝脏慢性基础疾病组与无慢性基础疾病组病原菌检出阳性率及构成的比较 在67名患有慢性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大便检出致病菌者有37人,阳性率为55.22%;在79名无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大便检出致病菌者有30人,阳性率为37.97%。两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慢性肝脏基础疾病的成人患者急性腹泻大便病原菌检山率高于无基础疾病的人群。两组患者大便致病菌的构成也有明显差异,有基础慢性肝病的成人急性腹泻患者大便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铜绿假单胞菌、蜂房哈弗尼亚菌的检出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而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的检出则低于普通人群。 3.8起病前较长时间抗生素使用组与未使用组病原菌检出阳性率及构成的比较 在全部入选患者中,有86人在起病前有较长时间(3天以上)抗生素使用史(口服或静脉),128人起病前未使用过抗生素,两组病原菌检出人数分别为37和51,阳性率分别为43.02%和39.84%。两组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大便致病菌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起病前有较长时间抗生素使用史的成人急性腹泻患者大便中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铜绿假单胞菌、潘尼变形杆菌的检出明显高于未使用抗生素的人群,而前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则明显低于后者。 3.9几种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特点 在检出的88株致病菌中,检出株数排第一位的为奇异变形杆菌,检出20株,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6株)、铜绿假单胞菌(6株),其余菌种检出株数均较少。上述几种检出较多的菌种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情况如下。 3.9.1奇异变形杆菌检出的奇异变形杆菌对四环素及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很高,分别为100%及93%,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也较高,分别为50%、50%、50%及40%,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左旋氧氟沙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5%、30%。30%及20%,未发现对其余被检抗生素(包括阿米卡星、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唑啉、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钠、头孢噻吩、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泊肟、美罗培南等)耐药的菌株。 3.9.2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最高,为78%;对庆大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其次,均为67%;对四环素的耐药率也较高,为56%,对氯霉素的耐药率较低,为22%;对头孢唑啉、亚胺培南、复方新诺明、苯唑西林的耐药率也较低,均为11%;未发现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呋喃妥因、利福平、万古霉素、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的菌株,但检出4株对左旋氧氟沙星中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4%。 3.9.3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均为100%;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也较高;对氨曲南、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低;未检出对阿米卡星、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妥布霉素、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的菌株: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左旋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均为100%。 3.9.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检出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对其余多种被检的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均很高(包括阿米卡星、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头孢唑啉、头孢吡肟、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 四、结论: 1、217例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及住院成人患者中,检出细菌性感染性腹泻占急性腹泻的比例为40.55%,致病菌种类多样,绝大多数为条件致病菌。其中奇异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所占比例均较高。检出的几种主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情况各异,对某些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 2、有慢性肝脏基础疾病的成人急性腹泻患者中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所占的比例明显高无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两者大便致病菌的构成也有明显差异。 3、起病前有较长时间抗生素使用史(>3天)的成人急性腹泻患者中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所占的比例与起病前未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无明显差异,但两者病原菌的组成有明显差别。 4、217例成人急性腹泻患者中,检出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所占的比例及病原菌构成情况均无明显差异;夏季起病的成人急性腹泻中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冬季,但病原菌构成无明显差异,其余各季节组之间比例及病原菌构成均无明显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