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8号染色体长臂微卫星改变与Ⅱ期结肠癌预后相关性分析
【6h】

18号染色体长臂微卫星改变与Ⅱ期结肠癌预后相关性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前言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现状

1.3.本研究的目的

第2章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2.2实验方法

第3章结果

3.1临床病理因素对Ⅱ期结肠癌预后的影响

3.2有信息例数

3.3 18q-LOH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4 MSI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5 18q-LOH及MSI与Ⅱ期结肠癌术后生存率的关系

3.6 18q-LOH各位点与Ⅱ期结肠癌术后生存率的关系

3.7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及分层分析结果

第4章讨论

4.1大肠癌的发病机制

4.2结肠癌预后的分子研究现状

4.3本研究微卫星位点的检测方法

4.4本研究微卫星位点的选择

4.5本研究微卫星位点的阳性率

4.6 18q-LOH及MSI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4.7 18q-LOH及MSI表达与预后相关性

第5章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多原发大肠癌70例临床分析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大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临床病理分期仍是预后的金标准,而最准确的预后信息应由临床病理和分子数据相结合所提供,但尚无一种分子指标能有效提示预后。 目的:研究Ⅱ期结肠癌(Colon Cancer)18号染色体长臂(18q)微卫星改变(Microsatellite alteration,MA),包括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Ⅱ期结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以期为结肠癌分子分期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从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标本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NA测序方法,选择18q上5个微卫星位点(D18S474、D18S55、D18S58、D18S6I及D18S64),对106例Ⅱ期结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组织的微卫星改变情况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①10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8个月,总的5年牛存率为83.6%,其中年龄及肿瘤大体类型与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相关(P=0.011和0.034)。②在102例有信息样本中,LOH总的发生率为49.0%(50/102),其中D18S474位点、D18S55位点、D18S58位点、D18S61位点及D18S64位点的发生率分别为30.2%(26/86)、23.4%(18/77)、28.6%(20/70)、35.0%(28/80)、20.8%(15/72);而MSI-H及MSI-L/MSS总的发生率分别为17.6%(18/102)和82.4%(84/102)。③LOH及MSI表达与肿瘤部位、病理分级、组织学分化有关,其中LOH在左半结肠、低分化、黏液/低分化腺癌中表达较高,而MSI在右半结肠、高/中分化、管状/乳头状腺癌中表达较高(P<0.05)。④18q-LoH表达与II期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相关(P=0.008及0.006);而MSI表达与Ⅱ期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相关(P=0.045)。18q位点D18S474及D18S61上LOH的表达与Ⅱ期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相关(P=0.010及0.005)。运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仅LOH的表达与预后相关。 结论:本研究重点放在存在数个抑癌基因的18q21~23区域;在18q上所选位点存在较高频率的微卫星改变,LOH及MSI表达与肿瘤部位、病理分级、组织学分化有关;在Ⅱ期结肠癌中18q-LOH表达者预后明显较差,提示18q-LOH可作为Ⅱ期结肠癌独立预后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