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异常与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
【6h】

不同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异常与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目录

前 言

1.1 概述

1.2 胃肠动力与研究

1.3 胃肠激素

1.4 胃肠激素与胃动力

实验材料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实验方法

3.1 资料收集及检查过程

3.2 标本采集及处理

实验结果

4.1 FD患者的一般情况

4.2 胃肠激素结果

4.3 胃电图检测结果

4.4 胃排空结果

4.5 胃排空与胃电图关系

4.6 症状评分与FD分型、胃排空的关系

4.7 精神心理状态自评结果

讨 论

5.1 FD的流行病学

5.2 胃排空检测

5.3 不同亚型FD患者食物排空异常及机理

5.4 不同亚型FD患者胃电图变化及其意义

5.5 不同亚型FD患者胃肠激素变化及其意义

5.6 症状分型的意义

结 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介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展开▼

摘要

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影响,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FD的发病可能与胃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罗马Ⅲ标准[1]将其定义为来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一种或一组症状,包括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餐后饱胀、早饱感。在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月症状符合上述标准的,相关检查后无器质性、代谢性、系统性疾病存在,即可诊断。根据FD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分为两种亚型,包括上腹痛综合征(EPS)型及餐后饱胀综合征(PDS)型[2]。国内外目前对于FD的研究表明,胃肠动力障碍以及胃电节律异常改变可能是FD的主要发病机制,然而FD患者胃肠动力障碍与胃肠激素、胃电节律关系,以及不同亚型FD患者在上述指标上的差异性的系统研究并不多,FD的发病机理目前仍未完全阐明[3-4]。本课题选择以最新的罗马Ⅲ分类体系为依据,同步观察FD患者胃电图、胃排空以及部分相关的胃肠激素的变化,比较FD患者两个临床亚型之间,胃电节律、胃排空、胃肠激素改变的差异。初步探讨FD胃排空情况与胃电节律及胃肠激素的关系,以及不同临床分型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方法:符合罗马Ⅲ标准[1]诊断的FD患者共57例纳入研究,根据罗马Ⅲ标准将其分为两个临床亚型,其中PDS患者33例;EPS患者24例。并以1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HS)。同步观察胃电图、胃排空及相关胃肠激素变化。利用动态胃电图仪记录餐前、餐后胃电变化,通过99Tc标记的固体食物标准餐检测胃排空,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外周血中胃动素(MLT),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肽Y(NPY),瘦素(LEP)水平。所有入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均行FD症状及Zung氏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测定。
  结果:
  (1)胃排空变化
  ①FD患者胃半排空时间(GET1/2)、餐后2小时残留率(72.81±24.83 min、29.88±11.32%),与健康组(HS)(65.57±14.78 min、27.63±7.18%)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PDS组患者GET1/2及餐后2小时残留率(81.58±25.58 min、33.68±10.97%),明显高于EPS组(60.54±18.14 min、24.57±9.83%)(P<0.05)。
  (2)胃电节律变化
  ①与健康对照组比较,FD组患者餐后胃电节律正常的百分比(66.29±24.52%)、餐后/餐前功率比值(0.99±0.17)均明显下降(P<0.01),餐后胃动过速百分比(17.64±20.95%)增加(P>0.05);②PDS患者餐后胃电N%(62.15±21.51%)、餐后/餐前功率比值(0.95±0.18)均明显低于HS组(p<0.01)。而EPS患者组餐前正常N%(74.08±25.11%)、餐后/餐前功率比值(1.05±0.14)均低于HS组(p<0.05、P<0.01)。;③PDS组餐后胃电N%明显低于EPS组(P<0.05),FD两亚型组主频(DF)、主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3)胃肠激素变化
  ①FD患者空腹MLT、NPY水平(159.43±86.16 pg/ml、45.48±25.54 pg/ml)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24.47±64.65 pg/ml、90.75±49.57 pg/ml)(P<0.05、P<0.01),而餐后各激素水平与HS无显著差异(P>0.05)。②PDS组患者空腹MLT水平(145.21±67.18 pg/ml)明显低于健康者组(224.47±64.65 pg/ml)(P<0.01),餐后MLT水平比较则无显著差异。空腹、餐后NPY水平(38.25±20.66 pg/ml、30.26±15.12 pg/ml)均明显低于HS水平(90.75±49.57 pg/ml、65.23±54.42 pg/ml)(P<0.01),而VIP及LEP水平较HS无显著差异。③EPS组患者空腹NPY水平(57.40±28.75 pg/ml)较HS明显降低(P<0.01),而餐后NPY水平及VIP、LEP等激素水平与HS比较无明显变化。④EPS患者组空腹及餐后VIP、NPY水平(VIP:135.38±186.45、132.45±171.68 pg/ml;NPY:57.40±28.75、55.58±36.41 pg/ml)明显高于PDS组患者(VIP:65.60±47.45;66.42±41.69、NPY:38.25±20.66、30.26±15.12),(P<0.05及P<0.01)。二者MLT、LEP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
  (4)症状评分与胃排空时间无明显关系(P>0.05)。
  (5)FD患者焦虑评分(48.07±10.38、44.21±8.76)、抑郁评分(49.59±9.83及46.26±9.44)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0.20±5.47、37.80±11.13)(P<0.05)。FD亚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1. FD发病与胃动力,胃电节律、胃肠激素水平、精神心理状态异常有关,不同亚型之间发病机制各有异同,罗马Ⅲ标准对于目前FD的诊断,临床治疗与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更多表现为餐后胃电节律异常及胃动素(MLT)水平降低,胃排空延迟,提示餐后不适综合征发生可能与胃动力障碍关系更加密切;而上腹痛综合征发生可能与胃电节律异常、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肽Y(NPY)等激素水平降低密切相关;
  3.两个亚型FD发病均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