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年龄段、不同取材部位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对比研究
【6h】

不同年龄段、不同取材部位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细胞形态学观察

3.2 第四代SD大鼠ASCs的生长特性

3.3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流式细胞检测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间充质干细胞与种子细胞

4.2 ASCs的发现及优势

4.3 ASCs的获取

4.4 ASCs的细胞形态

4.5 ASCs的生长曲线

4.6 ASCs的免疫表型鉴定

4.7 ASCs的应用前景及不足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 人 简 历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及目的:
  成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研究证实MSCs可分化为胃肠道上皮细胞,有望通过移植MSCs来修复损伤的胃黏膜上皮组织,恢复黏膜原有的防御屏障功能并提高溃疡愈合质量(quality of ulcer healing,QOUH),从而达到治疗并防止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复发的目的。国外有研究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stem cell,BSCs)治疗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证实了通过移植BSCs可加速溃疡的愈合。然而,由于BSCs的数量少,仅占骨髓有核细胞的0.001%~0.01%,并且获取骨髓组织时创伤性大,这使得BSCs的临床应用前景受到了限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romal cells,ASCs)作为其中一种MSCs,具有细胞数量大、取材创伤性小、可上皮细胞分化、无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利用ASCs移植治疗GU,有可能会成为一种新颖、有效的治疗手段。本研究旨在观察SD大鼠ASCs的生物学特点与不同年龄、不同取材部位的关系,为ASCs移植胃溃疡治疗的实验寻找理想的种子细胞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SD大鼠,雌、雄不限,分为1月龄(幼龄组)和12月龄(成年组)两种,取腹腔大网膜脂肪组织或腹股沟脂肪组织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随机分为4组:A组为取材于腹腔大网膜脂肪组织的1月龄SD大鼠;B组为取材于腹股沟脂肪组织的1月龄SD大鼠;C组为取材于腹腔大网膜脂肪组织的12月龄SD大鼠;D组为取材于腹股沟脂肪组织的12月龄SD大鼠;以Ⅰ型胶原酶消化脂肪组织后提取ASCs进行贴壁培养,相差显微镜下观察ASCs的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第四代ASCs的表面标志物CD29,CD45,CD90的表达率。
  结果:
  1、四组SD大鼠培养出的细胞均贴壁生长,以梭形为主,部分呈星形或多角形,符合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特征,各组原代细胞与传代细胞在形态学上无明显差异。
  2、四组SD大鼠第4代ASCs的生长曲线均呈S型;ASCs生长的潜伏期、进入平台期时间在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1月龄组与12月龄组的ASCs在细胞倍增时间上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部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第四代ASCs免疫表型结果:CD29和CD90呈明显阳性,而CD45呈明显阴性,符合间充质干细胞表型特征。三种免疫表型的阳性或阴性表达率在不同月龄及不同取材部位的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酶消化法获得的SD大鼠的脂肪组织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贴壁生长,呈现类似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显示CD29和CD90呈阳性,而CD45呈阴性,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1月龄SD大鼠的ASCs的增值活性优于12月龄组,腹腔大网膜脂肪组织与腹股沟脂肪组织来源的ASCs在细胞形态学、增值活力及表面抗原CD29、CD45、CD90表达率上无明显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