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鼻咽癌中耳高剂量放疗对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的影响
【6h】

鼻咽癌中耳高剂量放疗对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对象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治疗

2.3随访

2.4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治疗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鼻咽癌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Evaluation of clinical hypothyroidism risk due to irradiation of thyroid and pituitary glands in radiotherapy of nasopharyngeal cancer patients

References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背景与目的:
  鼻咽癌(nasopharygeal cancer,NPC)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华南地区有极高的发病率,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2.04%,占全部头颈部恶性肿瘤的80%左右,发病年龄大多在40~6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症状为耳鸣、耳闷塞感、听力下降、中耳积液及耳部不适感等,严重的甚至造成耳膜穿孔,极大的降低了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对于鼻咽癌的放射治疗,临床的各项研究资料均显示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比三维适形放射治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3D-CRT)能获得更多益处。但是大多数临床报道主要是集中在保护如脑干、脊髓、腮腺以及颅神经等正常器官,很少有提及关于保护中耳功能的。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鼻咽癌患者在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适形放疗(IMRT)中耳腔及咽鼓管峡部受照射剂量的差别及其对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的影响,探讨高剂量照射与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的关系。
  对象和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初次住院的并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71例。其中三维适形放疗组(3D-CRT)45例,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IMRT)26例;在Pinnacle治疗计划系统(TPS)中分别勾画出中耳腔及咽鼓管峡部,并记录中耳腔及咽鼓管峡部平均受照射剂量,通过治疗前扫描CT及治疗后随访复查CT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前、放疗后6个月及放疗后12个月时分泌性中耳炎(OME)的发生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3D-CRT组与IMRT组患者中耳腔及咽鼓管峡部平均受照射剂量的差别;采用卡方检验比较3D-CRT组与IMRT组患者分泌性中耳炎(OME)发生率的差别。
  结果:
  1、三维适形放疗组(3D-CRT)患者的中耳腔平均受照射剂量为4520.9±1330.2cGy,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IMRT)患者的中耳腔平均受照射剂量为4783.7±751.1cGy,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32>0.05);
  2、三维适形放疗组(3D-CRT)患者的咽鼓管峡部平均收照射剂量为6541.0±612.0cGy,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组(IMRT)患者的咽鼓管峡部平均收照射剂量为6054.6±593.8cGy,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D-CRT组与IMRT组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后6个月时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分别为37.1%、24.1%,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20>0.05),两组患者在放疗后12个月时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分别为22.6%、20.7%,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839>0.05)。
  结论:
  与3D-CRT技术相比,IMRT技术能够降低中耳及咽鼓管峡部的受照射剂量,但在咽鼓管峡部受照射剂量超过60Gy的情况下,两种技术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并无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