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瘤的MR影像及病理对照研究
【6h】

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瘤的MR影像及病理对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引言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 一、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毛细血管瘤较少,通过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结构及病理免疫机制,以探讨影像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瘤的病理特点。 二、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瘤的影像表现,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及弥散成像对脑内毛细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总结影像特征,以期早期诊断。 材料和方法: 1.材料收集17例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瘤病理和MRI资料:分别来自南方医院(11例)及外院(6例),男5例,女12例,年龄1~70岁,平均年龄36岁。临床表现有头晕、头痛、呕吐8例,行走不稳2例,视力下降、复视1例,四肢麻木2例,腰痛2例,舌肌抽搐1例,吞咽困难1例。其中1例为胶质瘤术后1年随访病例。所有病例均有MR影像资料。 收集脑内32例海绵状血管瘤作为影像对照资料;男19例,女13例,年龄8~57岁,平均36.4岁。临床表现:癫痫15例,运动和感觉障碍8例,头痛、头晕5例,4例无症状于查体时发现。 2. 采用仪器采用HPIAS2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报告管理系统检测,放大倍数为400。 GESIGNAEXCITE3.0T及SIEMENSMAGNETOMVISIONPLUS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MRI扫描方法包括: (1)平扫、FLAIR及Gd-DPTA增强扫描。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矢、冠状面扫描层厚3mm,层距1mm;横断面扫描层厚5~8.0mm,层距0.5~2.0mm。扫描常规采用自旋回波及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LAIR序列;T1WI:TR450~500ms,TE15~18ms;T2WI:TR3500~4000ms,TE80~90ms,层厚5~7mm,层间距0.1~1.0mm,矩阵320×512。增强扫描Gd-DTPA注射剂量为0.1mmol/kg,经肘部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射,注射速度2.0ml/s。注射后立即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I扫描,扫描参数与平扫时参数相同。FLAIR序列参数为TR6000ms,TE120ms,TI400ms。 (2)SWI序列和DWI序列扫描。DWI序列: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pinecho-echoplanarimage,SE-EPI),TR6000,TE90ms;矩阵512×512,层厚6mm,层间距2mm,NEX:1,在3个正交方向上施加弥散梯度,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0~1000s/m㎡;SWI序列:用3D-SPGR(TR36ms,TE20ms),翻转角20°,层厚2mm,FOV240mm×240mm,接收带宽15.63MHz,NEX0.75,加并行采集(ASSET)技术。 3. 方法将17例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瘤(均为手术后标本)进行常规HE染色,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瘤的组织形态学。结合临床表现和光镜下肿瘤的结构,对血管瘤进行分期:增生期和退化期;②观察各期毛细血管瘤的内皮细胞形态、增生程度及血管管腔大小等。 根据MR影像特点,将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瘤分为两类:完全实体类、囊变出血类。采用SPSS13.0版本软件,分析病理类型与手术囊实性结果有无相关性;结合病理,分析影像资料,探讨影像征象的病理特点。 对中枢神经系统内毛细血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征象进行比较,提出二者的共同点及鉴别点,并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内毛细血管瘤与其他病变的鉴别。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及弥散成像对脑内毛细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结果: 1. 巨检肿物均有清楚的界限,最大为4.3cm×4.0cm×2.1cm,最小为2.0cm×1.0cm×0.5cm,其中11例肿瘤为囊性,内有暗红色结节,囊液为淡黄色或暗红色,6例肿瘤为实体性,质软,红褐色或灰黄色。 2.光镜观察17例中枢神经系统内毛细血管瘤手术标本按病理组织学可分增生期7例,退化期10例。增生期毛细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显著,瘤体以内皮细胞为主。退化期毛细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无明显增生,瘤体以血管为主。 3. MRI表现:囊变出血类11例(脊髓3例,脑内8例):5例轻中度囊变伴亚急性出血,于T1WI、T2WI均呈高信号,瘤体部分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6例呈大面积囊变,T1WI呈低信号,实体部分呈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压水系列显示囊变部分为稍高信号,实体部分为高信号;完全实变类6例(脊髓5例,脑内1例):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17例病灶实体部分均显著不均匀强化,15例病灶实体内可见点状及细条状未强化分隔,13例病灶边缘见增强迂曲血管影,5例见囊内附壁结节,1例见囊内强化“血管网”。 4. SWI序列影像表现。 18例病例中,SWI序列13例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5例为颅内毛细血管瘤。17例合并不同时期的出血,1例未见明确出血。17例颅内不同时期出血的血管瘤在SWI序列上均显示出磁敏感效应,毛细血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大体一致,SWI序列对病灶的检出率及出血的诊断正确率达100%。T2WI和FLAIR序列对颅内出血的检出率分别为53%和47%。 5. DWI序列影像表现。 3例均为毛细血管瘤,均为大区域囊变。显示3个病灶内实体部分呈均匀黑色低信号,囊液ADC值和DWI信号与脑脊液相似,病灶同周围脑组织境界较清楚。 结论: 1、中枢神经系统内毛细血管瘤是一种血管生成性疾病,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生成在血管瘤中起重要作用。 2、中枢神经系统内毛细血管瘤病理组织学分期(增生期与退化期)同MR影像分型有相关性。即实体型的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瘤病理上多处于增生期,囊变型的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瘤病理上多处于消退期。 3、中枢神经系统内毛细血管瘤囊变型影像特点为:易出血囊变、强化的结节(毛细血管岛)或强化小血管网。实体型影像特点为:肿瘤的显著全瘤性强化、瘤内穿行小血管影。二型均有无强化的薄层分隔,引流血管。 4、中枢神经系统内毛细血管瘤具有血管瘤易出血和占位效应轻的特点,肿瘤内实体部分的显著强化是其与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要点之一。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毛细血管瘤与血管母细胞瘤较难鉴别。 5、中枢神经系统内毛细血管瘤虽然在MRI的信号表现复杂,但也有一定的特征,MRI可提供更丰富有效信息,对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SWI序列可以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提供更全面、精确的信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