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联合检测肝癌肿瘤标志物对肝细胞肝癌的诊断和预后的价值
【6h】

联合检测肝癌肿瘤标志物对肝细胞肝癌的诊断和预后的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声明

前 言

第一部分联合检测AFP、CEA和CA199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1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联合检测外周血AFPmRNA、h-TERTmRNA和CD44V6mRNA对肝癌诊断和预后的价值

1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 图

致谢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AFP、CEA和CA199联合检测在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研究背景: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其高发病率和高度恶性行为著称,预后差,曾经被称为“不治之症”。后来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治疗及预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死亡率仍然高居不下,在我国占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肿瘤切除或肝移植是目前治疗该病的最有效手段,但是由于不能早期做出正确的诊断以及术后有较高的复发、转移率,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果。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肝脏具有强大的代偿机制,在疾病的早期常无任何症状,而且肝脏富含血液,有发达的血管网,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提供了温床。多数肝细胞肝癌的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发生了转移,只不过以目前的检测手段不能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微转移。微转移是指非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播散于淋巴系统、血液循环、骨髓、肝、肾、肺等组织、器官中,形成微小转移灶,常无任何临床表现[1]。1993国际抗癌联盟(UICC)在《肿瘤TNM分期补充材料》中指出,微小肿瘤转移灶生长至直径1-2mm时,称作微转移。在肿瘤转移的形成过程中,肿瘤细胞在到达远处器官之前一般必先存在血液循环中,然后才能达到远处的组织、器官,并最终发生转移。虽然并非所有循环中的癌细胞均能存活,但循环系统中癌细胞阳性与肿瘤患者的复发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是比传统的预测方法更好的独立预后因素[2、3]。外周血作为肿瘤细胞转移的载体,是血行转移的必要条件,部分肝癌病人在肝癌切除或肝移植前,已有肿瘤细胞脱落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中,入血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是导致肝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首要条件。因此,检测循环肿瘤细胞对判断肝癌的转移复发、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4]:存在微转移的肿瘤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增加,整体的生存率下降,预后不良。因而如能早期发现肝细胞肝癌,并能预测其转移性,指导临床治疗,必将提高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早期发现肝癌的方法主要是检测肿瘤标志物,在外周血中作为检测肝细胞肝癌标志物的各项指标中,AFP作为肝癌的特异性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同,是确诊原发性肝癌的重要诊断指标,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仅次于病理诊断[5]。但是其阳性率较低,一般只能达到50-70%,很容易造成漏诊。CEA是具有人类胚胎抗原决定簇的酸性蛋白,在胚胎早期由内胚层衍生而来,胃肠道及肝胰都可合成CEA,并且成年胃肠道也能合成CEA并分泌入肠腔。消化道肿瘤细胞因极性消失,CEA返流入淋巴或血液,导致血清CEA增高,其在多种肿瘤中都有表达,被认为是一种最广泛应用的人类肿瘤相关抗原。CEA在原发性肝癌中很少高表达,但在继发于消化道的肿瘤的肝癌中表达明显增高。CA199是一种由消化道肿瘤细胞株所分泌的低聚糖类抗原,在消化道肿瘤患者血清中其浓度可明显升高,而正常人血清中CA199的水平很低。有研究显示[6]:CA199对胰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这些指标已经在临床中作为一种基本的肿瘤辅助诊断方法广泛应用,其在肝癌中的应用价值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的和意义: 通过联合检测肝细胞肝癌患者和对照组的血清AFP、CEA、CA199水平,探讨其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诊断价值和意义。 材料和方法: 以肝细胞癌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另以胆囊结石患者或外伤等良性非肿瘤性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清晨空腹收集各个研究对象的外周静脉血2ml,检测血清中AFP、CEA和CA199水平,对结果进行分析,以期发现传统的肿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结果: 在肝细胞肝癌患者中,AFP的阳性表达率达到66.7%,和对照组比较阳性率的增高有显著性意义(P<0.05); CEA则没有发现有阳性表达;CA199虽有一定的阳性表达,但是阳性率明显偏低,只有6.7%,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可以提高到70%。 结论: AFP作为HCC的诊断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阳性率,同时阴性率也达到较高的比例。CEA在HCC中没有表达,对其没有诊断的价值,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和转移性肝癌鉴别。CA199在HCC中阳性率很低,失去其诊断的价值。三者联合检测不能明显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参考意义不大,仍应以AFP作为诊断的标准。 第二部分:联合检测外周血AFPmRNA、h-TERTmRNA和CD44mRNA对肝癌诊断和预后的价值 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分子检测技术,它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定量准确、速度快、全封闭反应等优点成为了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FQ-PCR的应用使在外周血中检测mRNA变为现实,其能在106-7个单核细胞中分离检测出一个肿瘤细胞,故而能够早期发现肿瘤和微转移,改善对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以肝细胞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联合检测外周血循环中的肿瘤标志物AFPmRNA、CD44V6mRNA和hTERTmRNA的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合临床资料,探讨它们在HCC诊断和预测预后的价值,期望能够对肝癌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材料和方法: 以肝细胞肝癌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分别在不同的时段检测肿瘤标志物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另以胆囊结石患者或外伤等良性非肿瘤性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清晨空腹收集各个研究对象的外周静脉血约3ml,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而后反转录为cDNA。分别根据GenBank的基因序列,设计AFP、CD44V6和hTERT的mRNA引物,利用实时定量系统进行荧光定量分析。根据不同时段的相应结果进行不同的分析:1、采用术前联合检测AFPmRNA、端粒酶mRNA和CD44mRNA,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2、采用术后联合检测AFPmRNA、端粒酶mRNA和CD44mRNA,对预后进行有效判断,指导术后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复发率;3、试图找出能够准确预测肿瘤微转移和复发的预测指标。 结果: 在肝细胞肝癌患者中,外周血中的AFPmRNA、hTERTmRNA和CD44V6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76.7%、83.3%和60.0%,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比较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单一检测其中的一种标志物,其阳性率较低,临床意义相对稍差。如果同时联合检测三项指标,则敏感度提高到96.7%,其特异度为97.1%,成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优良指标。术后检测此三个指标,可以监测肿瘤细胞在体内存留情况,成为预测转移、复发的有效手段。通过进一步和肝癌患者临床、肿瘤局部资料等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肿瘤包膜是否完整、有无肝内浸润和(或)转移与这些肿瘤标志物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外周血AFP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对于Ⅲ期以上的患者,其AFPmRNA和hTERTmRNA的表达100%阳性。 结论: 在外周血中定量检测AFPmRNA、hTERTmRNA表达情况可以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指标,甚至可以发现其它检测方法无法发现的小肝癌或隐性肝癌,同时能够有效的预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对患者的预后和术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分析结果也提示:外周血AFPmRNA、hTERTmRNA和CD44V6mRNA的检测是很好的诊断肝癌和预测转移、预后的方法,而且联合检测比单一检测的意义更为明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