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垂体后叶MRI信号强度测量及中枢性尿崩症的MRI诊断价值
【6h】

垂体后叶MRI信号强度测量及中枢性尿崩症的MRI诊断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第一部分 垂体后叶MRI信号测量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RI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 垂体后叶的MRI信号强度测量
   研究目的:
   1.探讨正常垂体后叶在MR T1WI上的表现及其原理;
   2.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组间正常垂体后叶信号的差异性,探讨垂体后叶信号改变与年龄变化的规律,以及垂体后叶MR T1WI信号测量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搜集了2007年1月~2009年12月来南方医院影像中心行头颅MR扫描的病例752例,均无鞍内病变及内分泌异常,包括1.5T磁共振病例资料278例(男性147例,女性141例,年龄1至81岁,平均34.2岁),3.0T。磁共振病例资料474例(男性232例,女性242例,年龄2至84岁,平均42.2岁)。其中1~10岁者46例,11~20岁者86例,21~30岁者94例,31~40岁者169例,41~50岁者148例,51~60岁者132例,61~70岁者50例,71~90岁者27例。
   2.主要仪器和设备
   采用美国通用电器(GE)公司生产的3.0T SIGNA EXITE和Siemens公司Vision Plus 1.5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
   3.检查方法
   采用矢状位垂体连续薄层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3.0T磁共振扫描仪:TR2593ms,TE 21.0ms,层厚5.0mm,间距1.0~1.5mm,FOV为24×24 mm。1.5T磁共振扫描仪:TR 450.0ms,TE 14.0ms,层厚5.0mm,间距1.0~1.5mm,FOV为24×24 mm。选择图像质量清晰者,在南方医院自行研发的PACS网络诊断系统上进行测量和分析;连续多层面观察,将所选图像放大数倍,在正中矢状位T1WI上圈划垂体后叶及桥脑大体轮廓,测得其平均信号强度,再求得垂体后叶信号强度比=垂体后叶灰度平均值/桥脑灰度平均值。
   4.统计分析
   统计学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比较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垂体与桥脑信号比值的差异。对各组垂体与桥脑信号比值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Levene检验),方差不齐则采用F检验Welch法进行比较,进一步采用Dunnett T3法进行两两组间比较,检验水平a=0.05,P<0.05被认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于MR T1WI矢状位中线部位,可见垂体窝内位于腺垂体后方的垂体后叶,呈高或等信号,高信号强度(高于桥脑信号)694例,约占病例总数92.3%;等信号(类似于桥脑信号)强度58例,约占病例总数7.7%;无低信号出现;84例儿童(<16岁)垂体后叶均呈高信号。
   2)以10岁为一个年龄组,然后取各组信号比值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垂体后叶高信号强度呈逐渐下降趋势:行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垂体与桥脑的信号比值与年龄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63;51~60岁年龄组与前面各年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61~70岁及71~90岁年龄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年龄组不同性别间信号强度比值的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各组P<0.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垂体后叶信号强弱与性别无关。
   结论
   1)垂体后叶的主要成份是以抗利尿激素为主的神经内分泌颗粒组成,这种颗粒是该组织在MRI上T1WI图像中形成高信号的基础。
   2)垂体后叶MR T1WI上高信号的强度与年龄呈负相关,信号强度随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3)垂体后叶呈等信号强度可以是生理性改变,但低信号提示有病理意义,需紧密结合临床,特别是排除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
   第二部分 MRI在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价值
   研究目的:
   结合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MRI检查资料,分析垂体的MRI检查对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搜集2002年1月~2010年2月在我院经临床及实验室确诊的中枢性尿崩症(CDI)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62岁,平均30.6岁。10例行Gd-DTPA增强扫描,剂量0.1mmol/kg。
   2.主要仪器和设备:同第一部分
   3.检查方法
   GE公司3.0T SIGNA EXITE磁共振扫描仪扫描10例,对患者的鞍区进行常规矢状、冠状位SE T1WI扫描,TR 2550~2675ms,TE 21.Oms,层厚3.0mm,间距0~0.1mm,FOV为(24×24 mm)~(201×230mm)。Siemens公司Vision Plus1.5T磁共振扫描仪扫描10例,TR 440~450ms,TE 14.0~16.0ms,层厚3.0mm,间距0~0.1mm,FOV为(24×24mm)~(193×220mm)。
   结果
   20例中枢性尿崩症患者中,垂体后叶T1高信号消失19例,其中呈显著T1低信号者6例,鞍区形态学正常而单纯垂体后叶T1WI高信号消失者8例;空泡蝶鞍2例;垂体发育不良1例;垂体柄增粗6例;垂体微腺瘤1例;垂体柄后下份及垂体中后叶结节性增大1例:垂体瘤术后放疗后垂体不规则萎缩1例。
   结论
   1.垂体MRI对鞍区检查有高分辨率,对垂体柄的增粗、中断和偏移等改变及后叶高信号消失的改变可清晰的显示出来。
   2.中枢性尿崩症的垂体后叶高信号缺失,呈长T1低信号改变,代表下丘脑-神经垂体功能障碍。垂体后叶T1WI高信号消失是CDI的非特异性MRI指标,一经发现,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结合临床以除外CDI。
   3.对于新诊断患者,都应尽量做鞍区的MR薄层平扫及增强扫描;对于诊断初期病因不能够明确的患者不能放弃随诊,进行定期的影像学检查及垂体前叶功能的检查,是最终做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的关键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