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刺“四海之腧”为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
【6h】

针刺“四海之腧”为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观察

代理获取

摘要

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世界发病人数最多的疾病之一,也是人类致死致残的主要因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日益增大,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卒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命健康。针灸作为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法,其疗效确切,费用经济,操作简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欢迎。然而,目前针灸治疗中风流派众多,大多强调各自经验特色,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及理论之间的相互贯通。不少人仍囿于传统的“六经病位论”,病因病机承袭旧说,认为中风病位无论内风外风,皆以六经为病位,并根据有无神智障碍将其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使针刺疗效难免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随着现代医学尤其是临床解剖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中风的真正病位是脑,在全国中医急症脑病组对中风的定义中,已明确阐述本病为多种因为使“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所致,标志着人们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风病位在脑,针灸理当从脑论治,然脑乃奇恒之腑,无明确的专属经络,如何从脑论治是针灸学界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试从四海理论及脑的生理功能出发,阐述了中风从脑论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见拙作相关论述)。现以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为对象,选取四海在体表输注的穴位进行针刺,通过观察四海之腧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证实中风从脑论治的可操作性。
   目的:观察针刺“四海之腧”为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并与醒脑开窍针法对照,比较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IB)、脂蛋白(Lpa)、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的量值变化,从而验证中风从脑论治的可行性,为中医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方法:全部90个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观察对象,均为2009年6月-2010年3月在南方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及入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A、B、C三组,三组均在接受常规的西药治疗外,A组尚接受四海之腧针刺法,B组行醒脑开窍针法,C组为非针刺组,即不予针刺,仅作药物治疗的基础对照。三组病例在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四海之腧组选取百会、风府、大椎、哑门、人迎、气冲、足三里、大杼、上巨虚、下巨虚诸穴进行针刺,其中风府、哑门朝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百会平刺0.5-0.8寸,大椎、大杼直刺0.5寸,人迎、气冲避开动脉直刺0.5寸,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直刺1-1.5寸;针刺时均要求有酸、胀、麻、重感,并根据体质盛衰不同分别行补虚泻实手法,诸穴除风府、哑门、大椎、大杼外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一次。醒脑开窍组选用内关、水沟、三阴交、尺泽、极泉、委中进行针刺治疗,其中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用补法,极泉、尺泽、委中均用提插法,使肢体出现3次抽动为度。两组针刺除基本取穴外,尚进行随证配穴: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加血海、气海,阴虚风动加太溪、风池。非针刺组不予针刺仅作对照。针刺治疗每天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对各组病例进行评估,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疗效标准,即根据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的降低率进行比较,其中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在17%以下。在神经功能评分的同时,还测定各组病例血清的纤维蛋白原(FIB)、脂蛋白(Lpa)、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的含量,以比较其治疗前后量值的变化。所得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样本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样本比较用方差分析,组内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有序分类资料用秩和检验。
   结果:
   1.一般资料90个观察对象排除脱落在内,总共收集有效病例86例,其中四海之腧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32~77(60.17±12.66)岁;醒脑开窍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39~76(61.56±9.42)岁;非针刺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0~80(60.89±10.25)岁。各组别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年龄比较F=0.113,P=893;性别比较x2=1.187,P=0552),具有可比性。
   2.三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F=1.614,P=0.205),经过治疗各组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四海之腧组t=11.658,P=0.000;醒脑开窍组t=10.439,P=0.000;非针刺组t=11.109,P=0.000),尤以四海之腧组和醒脑开窍组明显,其下降幅度显著大于非针刺组(三组评分差值比较F=7.599,P=0.001;四海之腧与非针刺组、醒脑开窍与非针刺组的差值比较P均<0.05),但四海之腧与醒脑开窍组之间的下降幅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3.三组疗效分布显示,四海之腧组痊愈3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5例;醒脑开窍组痊愈2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4例;非针刺组痊愈0例,显效4例,有效16例,无效10例。三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11.028,P=0.004),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校正后的检验水准(P'=0.05/3=0.0167),结果表明四海之腧组和醒脑开窍组的疗效比非针刺组好(四海之腧与非针刺组比较Z=-2.562,P'=0.010;醒脑开窍与非针刺组比较Z=-3.110,P'=0.002),四海之腧与醒脑开窍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Z=-0.531,P'=0.595)。
   4.治疗前后各客观指标的比较(1)组内比较:治疗后四海之腧组纤维蛋白原(FIB)、脂蛋白(Lpa)、C反应蛋白(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FIB比较t=3.503,P=0.002;Lpa比较t=2.374,P=0.025;Crp比较t=4.136,P=0.000;HCY比较t=5.824,P=0.000);醒脑开窍组中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较治疗前有所下降(Crp比较t=3.946,P=0.001;HCY比较t=3.566,P=0.001),但纤维蛋白原(FIB)、脂蛋白(Lpa)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FIB比较t=1.410,P=0.170;Lpa比较t=1.711,P=0.100);非针刺组治疗前后除C反应蛋白(Crp)外均无明显变化(FIB比较t=0.196,P=0.846;Lpa比较t=1.899,P=0.068;Crp比较t=2.157,P=0.040;HCY比较t=0.850,P=0.402)。(2)组间比较:治疗后三组的C反应蛋白(Crp)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四海之腧组和醒脑开窍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非针刺组(三组Crp差值比较F=3.250,P=0.044;四海之腧与非针刺组、醒脑开窍与非针刺组的Crp差值比较P均<0.05);而四海之腧与醒脑开窍之间的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下降幅度没有统计学差异(醒脑开窍与四海之腧的Crp差值比较P>0.05,醒脑开窍与四海之腧的HCY差值比较t=1.382,P=0.173)。
   结论:
   1.针刺四海之腧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显著降低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能从意识、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及肢体功能等各个方面改善临床症状。而与醒脑开窍相比,针刺四海之腧对穴位的伤害性刺激较少,具有更好的耐受性,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2.与醒脑开窍疗法相比,针刺四海之腧对各种中风危险因素如纤维蛋白原(FIB)、脂蛋白(Lpa)等,具有更加全面而有效的降低作用,这为四海之腧针法可能的疗效机制作了一定程度的诠释。
   3.本实验收集的病例数有限,所选的对象亦限于急性缺血性中风,所得结论只说明本次临床观察的数据:对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中风患者的观察以及针对疗效机制的实验研究,则有待下一步的深入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