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育龄期妇女月经紊乱与卵巢储备功能的关系探讨
【6h】

育龄期妇女月经紊乱与卵巢储备功能的关系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育龄期妇女月经紊乱与卵巢储备功能的关系

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月经紊乱不孕症患者的卵巢储备功能状态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研究生毕业论文统计学审稿证明

展开▼

摘要

月经是由大脑皮质控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生周期性激素改变,使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变化,出现子宫周期性出血的现象。正常月经是育龄期妇女生殖能力成熟的主要表现。月经紊乱是指月经周期或出血量出现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前后出现的某些症状如腹痛为特征的多种病症的总称。月经紊乱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疾病之一,但常常被临床工作者忽视。有许多报道指出,月经紊乱尤其是月经周期的不规则是绝经过渡期开始的标志,是围绝经期妇女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表现。但目前关于月经紊乱与育龄期妇女卵巢储备功能状态之间关系的报道却甚少。
   卵巢储备能力下降是指卵巢内存留卵泡的数量减少,卵巢产生卵子能力减弱,卵泡细胞质量下降,可致生育能力下降,是引起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卵巢早衰(PrematureOvarianFailure,POF)是指妇女40岁之前卵巢储备功能已衰竭,无法产生卵子,导致育龄妇女生育能力丧失,生活质量下降。可见,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实际是卵巢功能衰竭的前期状态。但卵巢早衰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手段的研究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妇产科一个棘手的难题。目前已有研究显示部分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经过治疗后,卵巢功能可以恢复,甚至可延缓或逆转卵巢早衰的发生。可见,早期发现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公认的预测卵巢储备功能的指标有年龄、窦卵泡数(AFC)、基础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基础雌二醇(E2)水平、FSH/LH比值、氯米芬刺激试验等,其中以FSH、FSH/LH比值较常用。许多文献已将FSH>10IU/L,FSH/LH比值≥2-3视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预测指标。但由于两者受时间和各实验室检测水平不同的限制,有时并不能及时、如实地反映卵巢储备功能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简单快捷的预测方法。
   激素变化常与特定的体征与症状的出现有关。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出现月经紊乱特别是伴有不孕症的育龄期妇女,性激素检测常显示FSH水平、FSH/LH比值升高。因此,我们推测,月经规律的育龄期妇女一旦出现月经紊乱,在排除其他内分泌疾病后,可能暗示着卵巢储备功能的下降。另一方面,许多妇女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记录月经情况的习惯,该方法简便,易行,不受时间限制,几乎不需要任何费用,易被患者察觉。因此,月经情况有条件成为医疗工作者及患者初步了解卵巢储备功能状态的简易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育龄期妇女尤其是不孕症患者月经紊乱症状与卵巢储备功能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医疗工作者及患者自身对月经紊乱症状的重视,利于医疗工作者及时对患者卵巢储备功能作出评估,尽快作出适当治疗,以延缓卵巢储备功能的下降,防止卵巢早衰的发生。
   第一部分,育龄期妇女月经紊乱与卵巢储备功能的关系研究内容与方法
   探讨育龄期妇女月经紊乱症状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关系。回顾性分析282例育龄妇女的临床资料。对照组包括101例月经正常的健康育龄妇女,研究组包括181例近一年月经出现紊乱的患者。所有研究对象根据年龄不同分成4个年龄小组,≤25岁组(n=81)、26-30岁组(n=90)、31-35岁组(n=51)、36-40岁组(n-60);根据月经紊乱持续时间长短将研究组分为3个小组,A组(n=47)月经紊乱持续1-4个月;B组(n=59)月经紊乱持续5-8个月;C组(n=75)月经紊乱持续9-12个月;同时按月经紊乱症状类型将研究组分为4个小组,组1(n=62)经量减少组,组2(n=27)经量增多组,组3(n=35)周期缩短者,组4(n=57)周期延长组。分析不同年龄组间月经紊乱发生比例差异;比较对照与研究这两大组,A、B、C三小组之间的年龄、FSH、LH、E2水平及FSH/LH比值情况;同时分别比较组1、组2、组3、组4上述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性。
   结果:
   1)不同年龄组的育龄期妇女月经紊乱发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71,P=0.012),以31-35岁组和36-40岁组最高,分别为76.47%、75%。4种类型的月经紊乱患者的平均年龄均接近或超过30岁。总体而言,30岁后,育龄期妇女月经紊乱发生的比率较30岁之前明显升高。
   2)正常月经育龄期妇女的年龄、血清FSH、LH、E2水平和FSH/LH比值的均值分别为:(28.75±5.17)岁、(7.36±2.61)mIU/ml、(5.96±2.26)mIU/ml、(43.86±24.72)pg/ml、1.35±0.53。
   3)伴随月经紊乱症状的育龄期妇女的年龄、基础FSH值和FSH/LH比值均明显高于月经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3,P=0.036;t=5.590,P<0.001;t=6.246,P<0.001);两组育龄期妇女的基础LH值、基础E2值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0,P=0.231;t=1.587,P=0.114)。其中月经紊乱组的FSH值、FSH/LH比值分别为(10.77±7.45)mIU/ml、1.94±1.05。
   4)月经紊乱组中A、B、C三小组之间的年龄、基础FSH值、基础LH值、FSH/LH比值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484,P<0.001;F=7.655,P=0.001;F=4.040,P=0.021;F=38.916,P<0.001),并且随着月经紊乱持续时间的延长,年龄、FSH值以及FSH/LH比值呈上升趋势,LH值呈下降趋势;三小组之间的基础E2值比较,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F=1.478,P=0.231),但呈下降趋势。FSH值及FSH/LH值以月经紊乱持续9-12月者最高,分别为(14.43±9.67)mIU/ml、2.57±1.20。
   5)与正常月经育龄期妇女相比,4种月经紊乱类型的患者的基础E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除组4的LH水平明显升高外(t=2.262,P=0.027),余三小组LH值与正常组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
   6)4种类型的月经紊乱患者中,除周期缩短组的FSH值与正常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1.998,P=0.053),余三组与正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4小组的FSH/LH比值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值均小于0.05);4种类型患者血清FSH的平均值均大于10mIU/ml,其中以月经周期缩短组的血清FSH平均值最高(11.28mIU/ml),周期延长组次之(10.99mIU/ml);4小组的FSH/LH比值的均接近或超过2。
   小结:
   育龄期妇女月经紊乱发生比率在30岁后明显增高,其卵巢储备功能可能已开始下降。在排除其他内分泌疾病后,无论生育期育龄妇女出现何种月经紊乱症状,均应警惕其卵巢储备功能正处于下降状态。患者月经紊乱持续时间延长,或以月经周期改变为主诉就诊时,往往代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程度较严重。因此,医疗工作者应给予重视,帮助患者关注自身月经紊乱的状况,及时对其卵巢储备功能作出评估;同时,对该类患者尽快作出诊治,以延缓卵巢储备功能的下降,防止卵巢早衰的发生。
   第二部分,月经紊乱性不孕症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状态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探讨月经紊乱不孕症患者卵巢储备功能状态。回顾性分析292例育龄妇女的临床资料。对照组包括101例月经正常健康育龄妇女;研究组包括191例不孕症患者,并根据是否伴有月经紊乱症状分为:A组(n=103)月经正常性不孕症组;B组(n=88)月经紊乱性不孕症组。并按月经紊乱类型将88例月经紊乱性不孕症患者分为:组1(n=8)经量增多组;组2(n=19)经量减少组;组3(n=30)周期延长组;组4(n=31)周期缩短组。所有研究对象同时进行血清FSH、血清LH与血清E2的测定。比较两组不孕症患者之间的年龄、FSH值、LH值、E2值及FSH/LH比值情况;同时比较对照组、月经正常性不孕症组和月经紊乱性不孕症三小组之间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比较月经紊乱性不孕症组中的经量减少组、经量增多组、周期延长组及周期缩短组发病率及相关指标的差异性。
   结果:
   1)在不孕症患者中,月经紊乱者的年龄、LH值和E2值与月经正常者比较,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t=0.062,P=0.951;t=1.875,P=0.063;t=0.359,P=0.720),但结果均偏高;月经紊乱者的FSH值和FSH/LH比值均明显高于月经正常者(t=3.611,P<0.001;t=2.278,P=0.024),均值分别为(10.23±4.80)mIU/ml、1.78±1.15。
   2)健康的育龄期妇女(对照组)、月经正常不孕症患者(A组)、月经紊乱不孕症患者(B组)三组之间的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01,P=0.274),E2值之间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F=0.742,P=0.477),但呈上升趋势;三组的FSH值、LH值和FSH/LH比值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584,P<0.001;F=3.308,P=0.039;F=5.405,P=0.005),并且按对照组、A组、B组顺序均呈上升趋势。
   3)健康的育龄期妇女与月经紊乱不孕症患者之间的FSH值、LH值与FSH/LH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3,P=0.042);而与月经正常不孕症患者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82,P=0.844,P=0.980)。
   4)在月经紊乱性不孕症患者中,经量增多、经量减少、周期延长及周期缩短的发生率分别约为:9.10%、21.59%、34.09%、35.23%;月经紊乱类型以月经周期改变为主。
   5)排除经量增多组后,余三种类型的月经紊乱性不孕症患者的年龄、LH值、FSH/LH比值、自然流产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35,P<0.001;F=6.084,P=0.004;F=5.552,P=0.006;F=3.493,P=0.039),其中以周期缩短组的年龄、FSH/LH比值、自然流产次数最高,分别(32.26±5.31)岁、(2.19±1.18)mIU/ml、(1.39±1.65);虽然这三小组间的FSH、E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0.947,P=0.393;F=1.140,P=0.331),但仍以周期缩短组的FSH最高,达(11.21±5.59)mIU/ml,周期缩短组的E2最低,为(42.00±13.44)pg/ml。
   小结:
   月经紊乱的出现往往暗示着不孕症患者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特别是月经周期缩短者,面临自然流产或复发性自然流产的风险可能更高。临床工作者在面对月经紊乱不孕症患者时,应强调保护卵巢储备功能的重要性
   全文结论:
   1.育龄期妇女月经紊乱发生比率在30岁后明显增高,其卵巢储备功能可能开始下降;
   2.在排除其他内分泌疾病后,无论生育期育龄妇女出现何种月经紊乱症状,均应警惕卵巢储备功能正处于下降状态;
   3.患者月经紊乱持续时间延长,或以月经周期改变为主诉就诊时,往往代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程度较严重;月经紊乱持续时间及月经周期改变可作为育龄妇女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敏感信号,需引起医疗工作者及患者本人的重视;
   4.月经紊乱不孕症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已开始下降,其中以月经周期缩短者下降程度最严重,该类患者自然流产或复发性自然流产的风险可能更高;临床工作者在面对月经紊乱不孕症患者时,应强调保护卵巢储备功能的重要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