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牙周内窥镜下龈下洁刮治对牙石及菌斑清除效果的临床研究
【6h】

牙周内窥镜下龈下洁刮治对牙石及菌斑清除效果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患牙纳入及临床操作

1.1 引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患牙的实验室染色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菌斑、牙石残留率的检测及计算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及统计学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全文总结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背景:慢性牙周炎是最常见的一类牙周炎类型,约占所有牙周炎疾病的95%以上,导致结缔组织附着的丧失以及牙槽骨的吸收破坏,是造成牙缺失、牙周组织破坏的最主要原因。许多研究已表明,菌斑生物膜及其细菌是引起慢性牙周炎的始动因素。洁刮治和根面平整(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SRP)是用机械方法清除牙面和龈下牙根面的菌斑及牙石,从而达到降低牙周袋深度、减少牙龈出血的目的,是最常用的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方法。但常规的龈下洁刮治在使用中有一些局限性,因为是在牙周袋内盲法操作,而不是在直视下操作,无法准确判断是否将局部所有的菌斑、牙石清除干净,且操作者的经验、熟练性等因素容易影响最后的治疗效果。牙周内镜技术的发展,为能在直视下进行龈下洁刮治提供了可能。研究表明,内镜技术是在对组织创伤最非常小的条件下,为操作者创造一个可视的术区环境,内镜辅助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不同身体部位的手术,例如体内脏器、关节、肌肉等。内镜技术同样应用于口腔专业领域,如上颌窦、颞下颌关节手术、牙髓治疗等。近年来,内镜技术也逐渐在牙周治疗中应用,不但可使龈下口腔环境形象化,帮助牙周科医生做出精确诊断,更可帮助操作者在可视环境下,对龈下牙石进行更加彻底的洁刮治。所以内镜下行龈下洁刮治比一般洁刮治而言,具有在可视下操作的优势;而与牙周翻瓣手术相比,虽同样是在可视下操作,同样可高效率地全面清除龈下残留牙石,但在内镜下操作时可不需局麻、不需切开牙龈,可避免麻醉及伤口感染风险。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在内镜下进行龈下洁刮治效果的评估,比较有或没有内镜辅助下行龈下洁刮治对于龈下牙石、菌斑清除的效果是否存在实质性差别。
   目的:通过对有或没有内窥镜辅助下行龈下洁刮治对于龈下牙石、菌斑清除的效果的评估,分析在内窥镜辅助下进行龈下洁刮治是否能提高龈下洁刮治清除牙石、菌斑的效果。
   方法:⑴患者体健,无严重系统疾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肾病、血液疾病;患者半年内未做过系统牙周治疗(包括龈上洁治及龈下刮治),且半年内未行牙周翻瓣手术者;患者一个月内未服用抗生素等全身疾病药物;患者患牙为重度慢性牙周炎:牙周袋探诊深度至少一个位点>5mm,探诊出血,松动Ⅲ度,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达根长1/2以上,无保留意义需拔除的上下颌切牙、侧切牙、尖牙、前磨牙患者同意并签订手术和实验同意书,充分了解实验、操作的风险、优点、预计需要花费的时间等。⑵研究按照随机的原则进行。将患牙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牙周内镜下龈下洁刮治;对照组单纯龈下洁刮治。操作前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患牙牙位及每牙6个位点(颊侧近中、中部、远中;舌侧近中、中部、远中)的牙周袋探诊深度及探诊出血情况。由同一位临床牙周医生实施治疗操作,常规盐酸阿替卡因局部麻醉下,每颗患牙均刮治10分钟后拔除,浸泡于生理盐水中,记录每颗患牙牙位并编号,一小时内送检。⑶将每颗患牙拔除后,均以生理盐水浸泡一小时,并用清水冲洗5分钟,以清除残余牙周组织、肉芽及结缔组织,并纪录每颗患牙牙位,最后将所收集的患牙保存于已写上号码的塑料试管内统一保存。称量1.0g亚甲基蓝粉末再加入100ml纯水中加热搅拌至溶解,溶液冷却后,将每颗患牙在配好的1%甲基蓝溶液中浸泡20秒,待染上颜色后用清水冲洗3min,以充分洗净多余亚甲基蓝染色剂。将清洗后的患牙擦拭、干燥,每颗患牙按四个牙面(近中、远中、颊面、舌面)进行拍照并存档。将所拍摄的所有照片加以编辑,用photoshop软件将每个牙面的釉牙骨质界至根尖的区域截取,最后用专业测量软件Image Pro Plus测量菌斑、牙石染色面积(Sum1),并测量牙面总面积(Sum2),以Sum1/Sum2,即可算出每个牙面的牙石残留百分比,最后将相同患牙的四个牙面牙石所占的比例加以平均,即可得出最后每颗患牙的牙石残留百分比。⑷统计结果采用SPSS13.0分析。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各项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并进行其它影响因素的组内比较。如牙周袋深度(PD)、出血情况(BOP)、患者吸烟习惯等均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而不同患牙类型的组内比较则选用one-way-anova进行总体差异的统计分析。
   结果:①本实验的数据表明,使用牙周内镜行龈下刮治的患牙,即实验组的13颗患牙四个牙面平均菌斑/牙石残留率分别为8.72%、8.36%、8.44%及7.84%,平均为8.34%;而对照组四个牙面菌斑/牙石残留率为12.79%、12.54%、13%及13.55%,平均残留率为13.02%。不论在颊面、舌面,或是近中面、远中面,实验组的菌斑/牙石残留率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患者吸烟习惯对菌斑、牙石残留率影响的组内比较:本实验16位患者中,有6名患者纳入实验组,其中3名患者有吸烟习惯,另3名患者则无吸烟习惯;另外有10名患者被纳入对照组,其中7名患者有吸烟习惯,剩下3名患者则无,将实验组有吸烟习惯和无吸烟习惯患者患牙菌斑、牙石残留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有吸烟习惯患者的患牙,牙石残留率较无吸烟习惯的患者高,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样的,对照组患者的患牙中,有吸烟习惯患者的患牙,牙石残留率也较没有吸烟习惯的患者高,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将此26颗患牙按不同患牙类型来区分,共收集切牙11颗,侧切牙6颗,双尖牙8颗。其中实验组中,切牙5颗,侧切牙2颗,双尖牙6颗,将其牙石残留率加以比较,发现差异不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中,共收集门牙7颗,侧门牙4颗,双尖牙2颗,同样将其比较,发现结果同实验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④本实验所收集的26颗患牙均实行6个位点(颊侧近中、中部、远中;舌侧近中、中部、远中)的BOP探诊,发现BOP出血>3个位点的患牙有15颗,BOP出血位点<3的患牙有11颗。实验组中,发现BOP出血>3个位点的患牙有8颗,而BOP出血位点<3的患牙有5颗,行统计学分析后得出若BOP位点>3,则牙石存留率较BOP出血位点<3的患牙高,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BOP出血>3个位点的患牙有10颗,而BOP出血位点<3的患牙有3颗,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相同结果,即BOP位点>3,则牙石存留率仍较BOP出血位点<3的患牙高,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得出BOP与牙石堆积有一定的关系。⑤将26颗患牙按PD区分,实验组中,有3个位点以上PD>5mm的患牙平均牙石残留率为9.36%,3个位点以下PD<5mm的患牙平均牙石残留率为6.05%,对照组中,有3个位点以上PD>5mm的患牙,平均牙石残留率为14.55%,3个位点以下PD>5mm的患牙有颗平均牙石残留率为9.57%。从结果得知,不论在内窥镜组或者是非内窥镜组中,3个位点以上PD>5mm的患牙,菌斑、牙石残留率组内比较的结果都较3个位点以下PD>5mm的患牙高,经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⑴内窥镜组与非内窥镜组,不论从颊面、舌面、近中、远中的菌斑、牙石残留率的比较,或是平均牙石的比较,内窥镜组的牙石残留率均明显较非内窥镜组低,且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⑵经组内比较结果,有吸烟习惯的患者,不论在内窥镜组或是非内窥镜组,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其牙石残留率均较没有吸烟习惯的患者来得高,且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吸烟习惯与患牙的牙石残留率有一定关系。⑶经组内比较结果,不同牙位的患牙,在内窥镜组及非内窥镜组的牙石残留比较中,均显示差异不明显,在两组中,P均>0.05,表示牙位的不同对于牙石残留率无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证明两者有相互影响关系。⑷经组内比较结果,若患牙的探诊出血大于三个位点,则牙石残留率不论在内窥镜组或是非内窥镜组,均较患牙的探诊出血小于三个位点高,且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探诊出血的严重与否,与患牙的牙石残留率有一定关系。⑸经组内比较结果,若患牙的牙周袋深度有3个位点以上大于5mm,牙石残留率不论在内窥镜组或是非内窥镜组,均比牙周袋深度在3个位点以下的患牙高,且两组的P值均<0.05,有统计学意义,故可认为患牙的牙周袋深度与患牙的牙石残留率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