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工肛门封堵器结合压力传感器的可行性研究
【6h】

人工肛门封堵器结合压力传感器的可行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肠造口术的基本过程及其并发症

1.2 人工肛门封堵器在结肠造口术后护理的临床研究

1.3 人工肛门报警装置节制排便的临床研究

第二章 不同肠内压力下人工肛门封堵器的封堵效果比较

2.1 材料和仪器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附图一

附图二

第三章 全文结论

第四章 展望

综述 人工肛门封堵器治疗大便失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声明

统计学审稿证明

展开▼

摘要

目的:由于结直肠癌等疾病发病率的上升,肠造口术已成为外科最常施行的手术之一,替代了原位肛门,可缓解各种原因引起的排便失禁、排便困难等症状,故称人工肛门。全球每年由于结直肠癌、外伤、炎症及先天性畸形等而需行肠造口术者达数十万人之多,肠造口对患者本人的心理、生理及社会等多方面均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肠造口处排便难以控制,常有粪便漏出,且伴有异味;肠造口处周围皮肤长期受粪便、肠液等刺激,容易并发各类皮炎。目前临床上对于肠造口患者术后护理中,肠造口袋的应用最为广泛,造口袋可防止粪便污染皮肤及异味传播,并对排便进行适当控制,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大便失禁又称肛门失禁,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不能感知肠内容物性质或肠内容物的排出控制障碍,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的肠内容物,是复杂的、多因素导致的排便功能紊乱。国际上对大便失禁的定义为大于3岁的个体,连续或经常不受控制地通过粪便(>10 mL),其主要表现为对粪便控制能力的下降,导致排便次数增多,常有腹泻。这些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并给患者带来精神压力。近年来人们开始研究各种人工肛门封堵装置,以求达到简化操作、控制排便、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研究表明,人工肛门封堵器可有效的封堵肠造口、防止粪便漏出,但泄漏、缺血、感染作为人工肛门封堵器使用时常出现的并发症仍没有办法全部消除。目前已知的人工肛门封堵器均对排便无感知能力,也不能分辨肠内容物性质,只能依靠定时开放封堵装置来控制排便。与此同时,肠造口报警装置的出现,使肠造口封堵器的智能化存在可能。人们通过报警装置,可以感知肠蠕动,进而人为控制排便,但是由于报警装置体积偏大,且肠造口处封堵效果未知,不便于携带的同时,需警惕粪便泄漏产生造口周围感染。目前智能型人工肛门封堵器的相关研究较少,当肠内压力过高时,容易引起造口周围泄漏、感染及造口脱垂等并发症出现;而当肠内压力较低时,开放封堵器进行排便意义不大,且增加开放肠造口次数会给患者生活上带来不便。本实验将压力感应系统与人工肛门封堵器结合起来,通过观察不同肠内压力下同一直径人工肛门封堵器的封堵效果,评估智能型人工肛门封堵器的可行性,以探讨肠内压力与封堵器开放时机的关系,为临床进一步研究和人工肛门封堵器产品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方法:⑴本实验所用人工肛门封堵器模型由医用有机硅橡胶制成,有机硅橡胶作为传统的生物医学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耐热、耐老化性能、容易加工成各种形状等优点。模型分为3部分,黏附于造口周围皮肤的基底座、固定于基底座上的封堵塞以及封堵塞头端的球囊组成,基底座胶圈及固定部分均取自Coloplast公司生产的二件式造口袋。封堵器实体部分为圆柱形,从模型内部穿过封堵器放置一橡胶管,连接球囊,将封堵器插入肠造口内,与基底座对合后固定于腹壁上,防止粪便漏出。往橡胶管内注入一定量的水,使得球囊扩张,初始压力调零,当产生肠内容物时,撞击球囊,通过PCLAB-UE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北京微信思达公司生产,由南方医科大学机能实验室提供)测定肠腔内变化的压力。⑵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结合可扩展的软件技术,集成生物放大器与电刺激器,并且具备图形显示、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功能的电生理学实验设备。其工作基本原理是:首先将原始的生物机能信号,包括生物电信号和通过传感器引入的生物非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等处理,然后对处理的信号进行模/数(A/D)转换进行数字化,并将数字化后的生物机能信号传输到计算机内部,计算机硬件主要完成对各种生物电信号以及非生物电信号的采集,并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调整、放大,进而对信号进行转换,使之进入计算机。软件主要用来对已经数字化了的生物信号进行显示、记录、存储、处理及打印、输出,同时对系统各部分进行控制,使之能与操作者进行对话。⑶压力传感器可以将各种压力变化(如动脉压、经脉压、心室内压、肠内压力等)转换为电信号,然后将这些电信号经过放大输入到记录装置,以便对其所代表的生理变化深入分析,测量范围在-70mmHg~300mmHg。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灵敏度高,输出信号大;工作温度范围宽、安全、隔离、防漏等优点。⑷随机将实验动物分成三组,动物实验前适应周围环境3天,术前禁食48h,禁水8h,禁食第1天可给予少量葡萄糖液体,第2天严格禁食,完成术前准备后按照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建立猪肠造口模型。术后第1-3天给予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期间密切观察动物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待全身状况稳定后放置封堵器,各组放置封堵器直径一致,每天放置约6-8h,术后测定肠内压力,设定每组开放封堵器的压力分别为5mmHg、10mmHg、15mmHg。根据肠内压力值决定封堵器开放时机,控制排便。⑸感知灵敏度及泄漏率测定:术后第1、4、8周放置封堵器,待达到设定值后打开封堵器,观察是否有肠内容物存在,排空肠内容物后再次置入封堵器,重复观察20次,计算其灵敏度;放置封堵器后,实时监测肠内压力变化,待肠内压力达到预设值时,观察一定时间(约6h)内造口发生泄漏的次数。⑹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上进行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test)比较每个时间点三组间有无显著差异,及多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Friedman test),主要是用来检验每组的有无时间效应,上述结果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①不同肠内压力下智能型人工肛门封堵器感知肠内容物敏感度比较:总体而言,感知灵敏度随肠内压力升高有上升趋势,而当肠内压力达到10mmHg~15mmHg时,术后第4周后人工肛门封堵器结合压力传感器的感知灵敏度在术后各时间段均达到85%以上。各组感知灵敏度的差异并无明显的时间效应(P=0.178、0.670、0.761>0.05),术后第1周、第4周及第8周,各组感知灵敏度有显著性差异(P=0.026、0.034、0.045<0.05),可认为不同肠内压力对感知灵敏度有显著差异,根据平均秩次进一步推断,以15mmHg组感知灵敏度最高,10mmHg组次之,5mmHg组的感知灵敏度相对最低。这可能是由于术后早期,胃肠功能未完全恢复,肠内容物感知敏感程度较低所致。②不同肠内压力下智能型人工肛门封堵器泄漏次数比较:各组造口泄漏情况均随着时间进展有减少的趋势,这可能与术后造口直径缩小有一定关系。15mmHg组中各时间段泄漏次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0),而5mmHg组及10mmHg组中泄漏次数并无明显时间效应(P=0.080>0.05)。在同一时段,造口泄漏情况与肠内压力成正相关关系,术后第1周,各组在造口泄漏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5),而在术后第4周及第8周,各组在造口泄漏情况无显著性差异。可认为不同肠内压力对造口泄漏率有显著差异,根据平均秩次进一步推断,以15mmHg组造口泄漏次数最多,10mmHg组次之,5mmHg组的造口泄漏次数相对最少。而在术后第4周及第8周,各组在造口泄漏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8、0.051>0.05)。
   结论:⑴将人工肛门封堵器与压力传感器有机的结合起来,用于小型猪进行动物实验研究,通过测量肠内压力的变化来观察封堵器的封堵效果。⑵肠内压力在10mmHg-15mmHg时,压力传感器感知灵敏度高,此时开放封堵器可较好的进行排便,且不影响封堵效果。⑶该人工肛门封堵器与其他类型封堵装置相比,可更好的固定栓子、且清洗干净后可重复使用;但放置该封堵器易引起肠造口脱垂,且封堵器直径需根据肠造口直径的变化而变化,影响封堵效果。⑷小型猪肠造口模型构建方法有效,术后第8周,小型猪肠造口处排便正常,可更好的模拟人正常排便过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