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丙戊酸钠对放射神经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及胃癌综合治疗循证探讨
【6h】

丙戊酸钠对放射神经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及胃癌综合治疗循证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斑马鱼放射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引言

1.1 材料与设备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丙戊酸钠对脑及神经放射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引言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胃癌术中放疗的疗效分析

引言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机器人与开放性手术治疗胃癌的疗效比较

引言

4.1 材料及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及撰写的论文

致谢

声明

统计学证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从以下几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章 斑马鱼放射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目的:利用新型模式生物建立斑马鱼放射脑损伤模型,并探讨其相关的放射损伤改变。
  方法:3-6个月大小的160只成年斑马鱼随机平均分配到2组,一组为正常对照组,一组为照射组,照射组给予单次剂量20Gy的头部照射。利用Tune1染色观察脑组织受照射后6h、24h和72h的凋亡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斑马鱼脑组织P53、P21、BBC3等基因在照射后6h、24h和72h表达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斑马鱼脑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环氧化酶-2(COX-2)和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2(INOS2)等在照射以后6h、12h、24h和72h的表达变化;利用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P53蛋白在照射后72h的表达情况;利用商品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活性氧簇(ROS)、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在照射后6h、12h、24h和72h的变化情况;利用开放场检测实验及探索功能检测实验,观察斑马鱼照射一个月后的行为学改变。
  结果:放射导致斑马鱼脑组织出现凋亡细胞增多,照射组的凋亡细胞在6h,24h,72h分别为(62.83±6.37)、(39.33±4.89)和(21.17±3.06)个/视野,正常组的凋亡细胞为(2.00±1.41)个/视野,凋亡细胞最高峰出现在照射后6h,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F=263.793,P<0.001)。放射导致斑马鱼凋亡相关基因P53的表达增多(F=113.815,P<0.001)、P21的表达也增多(F=128.551,P<0.001)、BBC3的表达水平也增多(F=65.483,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放射导致斑马鱼促炎症相关基因TNF-α的表达水平增多(F=25.575,P<0.001)、IL-1β的表达水平也增多(F=12.012,P=0.002)、COX-2的表达水平也增加(F=19.238,P=0.001)、INOS2的表达水平也增多(F=15.026,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放射导致ROS的产生增多(F=11.067,P<0.001)、并且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水平也增加(F=104.578,P<0.001),同时降低了GSH的水平(F=651.864,P<0.001)及SOD的活力(F=67.704,P<0.001)。放射还导致斑马鱼在开放场的检测中出现游动距离减少(正常组versurs照射组=(1865.99±389.22) cm versus(948.05±203.19)cm,t=6.611,P<0.001)、游动速度减少(正常组versurs照射组=(6.22±1.30) cm/s versus(3.17±0.67)cm/s,t=6.606,P<0.001)、运动时间减少(正常组versurs照射组=(257.63±23.51)s versus(219.73±36.60)s,t=2.755,P=0.013)及探索能力的减弱(正常组versurs照射组=(5.84±1.59) min versus(15.15±4.41)min,t=-6.276,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利用成年斑马鱼可以成功复制放射脑损伤模型,其模型与其他动物放射脑损伤模型有类似的发病机制。
  第二章 丙戊酸钠对脑及神经放射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目的:放射诱导产生的活性氧簇(ROS)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斑马鱼的脑组织和耳蜗听神经细胞(HEI-0C1)研究丙戊酸钠(VPA)在放射脑及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本研究应用来干预放射诱导的斑马鱼损伤及耳蜗毛细胞损伤。观察VPA处理对全身照射后斑马鱼的生存率的影响。采用了westernblot及RT-PCR检测抗氧化通路Nrf2/HO-1的蛋白水平及基因水平的变化。利用开放场实验及探索功能检测实验检测了斑马鱼在照射后一个月的行为学改变。毛细胞的活力在单独应用丙VPA或VPA联合照射的情况下都进行了检测。利用RNA干扰处理了耳蜗毛细胞的Nrf2,研究其在缺失Nrf2基因的情况下的VPA的作用机制。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用于比较多组样本均数的比较,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VPA提高了全身致死剂量照射的斑马鱼的存活率(300mg/kg VPA其存活率为76.67%,100mg/kg VPA其存活率为56.7%),与照射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log rank test x2=70.371 P<0.001)。在斑马鱼脑组织中,VPA干预减少了放射诱导的ROS(F=421.159,P<0.001)和MDA(F=1797.790,P<0.001)的产生,提高了GSH的水平(F=18667.751,P<0.001)及SOD的活力(F=2514.697,P<0.001),与照射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VPA治疗激活了Nrf2/H0-1通路,增加了Nrf2蛋白的核内转移及提高了HO-1的基因(F=2187.762,P<0.001)和蛋白水平,对放射诱导的正常组织损伤起到保护作用。在缺失Nrf2基因的耳蜗毛细胞中,VPA不能起到放射损伤的保护作用(应用VPA与不应用VPA其细胞活力:(40.09±1.76)% versus(41.14±1.09)%,t=-0.877,P=0.430))。VPA还提高了斑马鱼放射脑损伤之后的游动距离(正常组、照射组与VPA治疗组:(2058.08±551.05) cm versus(973.33±216.70)cm versus(1463.80±201.80) cm,F=23.171,P<0.001)、游动速度(6.86±1.84) cm/s versus(3.24±0.72) cm/sversus(4.88±0.67)cm/s,F=23.171,P<0.001))、提高了探索能力(5.74±1.42)min versus(16.39±4.03)min versus(7.18±1.79)min,F=16.453,P<0.001)。
  结论:VPA对脑及神经的放射损伤起到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Nrf2/H0-1通路起作用的。
  第三章 胃癌术中放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统计比较胃癌术中进行放疗(实验组)与未进行放疗(对照组)的疗效分析。
  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library数据库,纳入关于术中放疗与术中未进行放疗的对胃癌的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的文献,主要研究胃癌的总生存率(OS)和局部控制率在实验组中与对照组中的疗效。检索的文献为的2014年7月以前的发表文献。发表偏倚用倒漏斗图进行评估。
  结果:在各个分期的胃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总生存率上比较未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Hazard ratio(HR)=0.84,95% confidence interval(CI)=0.67-1.05,P=0.12),实验组有利于提高总生存的趋势。在局部晚期的胃癌(III期)以上,实验组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总生存(HR=0.60,95% CI=0.40-0.89,P=0.01)。实验组还提高了局部控制率(HR=0.40,95% CI=0.26-0.61, P<0.001)。
  结论:研究表明术中放疗(实验组)可以提高局部晚期的胃癌(Ⅲ期或以上)的总生存,并且提高了胃癌的局部控制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放疗的优点仍需要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来研究,从而提高胃癌综合治疗的疗效。
  第四章 机器人与开放胃切除术对胃癌治疗疗效的比较
  目的:评估机器人胃切除与开放胃切除治疗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全面搜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Web of Knowledge等数据库。对比较胃癌治疗中机器人胃切除术及开放胃切除术的研究进行了评价,同时使用术中及术后的结果来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根据资料的异质性选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纳入了4项包含5780例胃癌病人的研究,其中520例(9.00%)采用机器人胃切除术,5260例(91%)采用开放胃切除术,相比开放胃切除术,机器人胃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更长(加权均数差(WMD)=92.37,95%可信区间(CI):55.63-129.12,P<0.00001)、失血量更少(WMD):-126.08,95% CI:-189.02--63.13, P<0.0001),住院时间更短(WMD=-2.87;95% CI:-4.17--1.56;P<0.0001)。在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失血、切除的淋巴结数目、吻合口渗漏及术后死亡率等方面未发现统计学差异。
  结论:本研究分析的结果提示对于胃癌治疗,机器人胃切除术较开放胃切除术为更佳的替代术式,然而仍需具代表性的、设计精良的、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远期疗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