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探讨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及颅底骨质破坏的诊断价值
【6h】

探讨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及颅底骨质破坏的诊断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前言

第—部分 鼻咽癌原发灶ADC值与颈部淋巴结ADC值相关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本实验不足与展望

第二部分 MRI、DWIBS与SPECT/CT诊断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对比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5.本实验不足与展望

综述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影像诊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从以下两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鼻咽癌原发灶ADC值与颈部淋巴结ADC值相关性研究
  目的:
  通过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检测鼻咽癌原发灶ADC值、颈部转移性淋巴结ADC值与小淋巴结(5-10mm)ADC值三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
  方法:
  1、研究对象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喉科和肿瘤科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经病理确诊的初诊鼻咽癌共42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20岁至82岁,平均年龄为47岁。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及DWIBS检查。所有患者检查均获得伦理委员会认可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2、扫描设备
  使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Achieva3.0T磁共振扫描仪、头颈联合16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
  3、扫描序列和参数
  受检患者取仰卧位,嘱病人禁止做吞咽动作。同时行常规MRI和DWIBS扫描。扫描范围起自海绵窦上方至胸骨柄上缘水平。
  4、图像分析及数据测量
  由两名MR诊断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进行图像分析与数据处理,分析人员对病例临床资料等采取盲法原则。需要观察和测量的区域分别是鼻咽癌原发病灶、转移性淋巴结与小淋巴结(5-10mm)三组。其中淋巴结选取范围为颈部淋巴结分区内的咽后淋巴结及ⅡⅢⅤ区。分析三组数据在DWIBS上信号改变特点。同时结合常规及增强MR图像确定所选需要测量的区域在DWIBS图及ADC图上的位置,然后在ADC图上直接测量所选区域的平均ADC值。定量数据结果取两位测量者的平均值用于分析。
  5、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鼻咽癌原发病灶组、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组及小淋巴结组ADC均值采用单向方差分析。统计学检验使用双侧检验方法,认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DWIBS对肿块型鼻咽癌显示清晰,对粘膜型显示欠佳。转移性淋巴结和小淋巴结显示清楚,呈高信号。鼻咽癌原发灶、转移性淋巴结及小淋巴结ADC值分别为(0.805±0.072)×10-3mm2/s、(0.783±0.081)×10-3mm2/s和(0.791±0.062)×10-3mm2/s。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WIBS对肿块型鼻咽癌及转移性淋巴结及小淋巴结显示清楚。本研究暗示部分转移性淋巴结及小淋巴结可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肿瘤细胞浸润,与原发灶病理组织成分一致,导致水分子弥散受限制,所以ADC值略减低,缩小与尚未受肿瘤组织浸润的淋巴结ADC值差距。因此通过探讨鼻咽癌原发灶的ADC值、转移性淋巴结及小淋巴结ADC值的相关性,逆向推测淋巴结的良恶性程度可能会提供辅助性诊断作用。
  第二部分MRI、DWIBS与SPECT/CT诊断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的对比性研究
  目的:
  本实验旨在分析MRI、DWIBS与SPECT/CT对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检测能力,从而评价三种检查方法对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的诊断价值。
  方法:
  1、研究对象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肿瘤科与耳鼻喉科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经病理确诊的初治鼻咽癌患者4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5例,年龄范围26岁至82岁,平均年龄为49岁。所有患者均需行MRI、DWIBS及SPECT/CT检查,三种检查方式间隔时间不超过7天。所有检查均获得伦理委员会认可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2、扫描设备
  使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Achieva3.0T磁共振扫描仪、头颈联合16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及美国GE infiniaVC Hawkeye型SPECT/CT仪、配低能高分辨准直器。
  3、扫描序列及参数
  受检患者取仰卧位,嘱病人禁止做吞咽动作。同时行常规MRI和DWIBS扫描。扫描范围起自海绵窦上方至胸骨柄上缘水平。
  4、图像分析与判断标准
  (1)由两名MR诊断经验的放射科医生进行图像判断分析,分析者对病例临床资料、颅底部位MRI及DWIBS图像等信息采取盲法原则,出现分歧时由两人共同讨论研究后决定。
  常规MRI评判标准:正常颅底骨皮质低信号消失,T1WI上黄骨髓高信号被肿瘤组织低信号取代并明显强化。颅底骨质包括翼突区、蝶骨体、斜坡、岩尖、圆孔、卵圆孔、棘孔、蝶骨大翼、破裂孔、舌下神经管、颈静脉孔等。
  DWIBS分析:颅底骨质破坏在DWIBS呈高信号。
  (2)由两名核医学科具有诊断经验的医生进行图像判断,分析者对病例临床资料、颅底部位SPECT/CT图像采取盲法原则,出现分歧时由两人共同讨论研究后决定。SPECT诊断标准:颅底骨放射性分布较对侧或邻近正常骨增高(异常浓聚)或明显减低呈缺损。定位CT诊断标准:颅底骨松质稀疏、破坏,骨皮质中断、缺损或骨质增生硬化。
  (3)由于缺乏病理结果,本研究对其中30例鼻咽癌患者进行了放化疗结束后MRI随访追踪。
  5、统计学方法
  分别计算MRI、DWIBS及SPECT/CT对颅底骨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利用随访结果,分别计算三种检查方式对颅底骨质侵犯例数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并计算三者对颅底不同部位骨质破坏的检出率。所有数据统计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利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三种方法诊断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
  (1)40例鼻咽癌患者中,MRI、DWIBS及SPECT/CT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5%、50%及72.5%。
  (2)30例随访鼻咽癌患者中,发现19例颅底骨质侵犯,11例未存在颅底骨质破坏。MRI检出18例,DWIBS检出15例,而SPECT/CT检出18例。MRI诊断颅底骨质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4.7%、100%和96.6%;DWIBS诊断颅底骨质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8.9%、100%和86.6%;SPECT/CT颅底骨质侵犯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4.7%、63.6%和83.3%。三种检查方法在检测鼻咽癌颅底骨质侵犯例数的敏感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53,P=0.187),而且三者在诊断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例数的准确度亦没有统计学意义(X2=0.170,P=0.919)。但是比较特异度方面,MRI和DWIBS优于SPECT/CT(X2=9.103,P=0.011)。
  (3)MRI、DWIBS和SPECT/CT检出骨质侵犯部位的检出率分别为98.4%、78.7%及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981,P=0.000),而且MRI明显优于DWIBS和SPECT/CT。同时MRI在检出破裂孔及蝶骨大翼侵犯方面优于DWIBS及SPECT/CT,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000和14.494,P=0.002和0.001),但是三种检查方法在颅底其他部位骨质侵犯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中斜坡是最常见受累部位,其次是岩尖、翼突区、蝶骨体及破裂孔。
  结论:
  MRI显示颅底骨质侵犯的诊断效能最好。DWIBS相对SPECT/CT拥有较高的特异度,虽然存在一定假阴性,但是对颅底骨质破坏具有诊断辅助作用。尽管SPECT/CT在诊断敏感性与MRI一致,但是假阳性结果较高。三种显像方法联合对诊断鼻咽癌颅底破坏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