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六种细菌对赤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的抑制效应研究
【6h】

六种细菌对赤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的抑制效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 前言

1.1 锥状斯氏藻的特征及危害

1.2 藻菌关系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设备

2.2 材料

2.3 藻种的培养

2.4 两株海洋弧菌的保存、分离和培养

2.4.1 两株海洋弧菌的分离

2.4.2 两株海洋弧菌菌种的纯化

2.4.3 两株海洋弧菌菌种的保存

2.5 菌种的培养

2.6 细胞计数和生长参数的计算

2.7 细菌密度的测定与对数生长期的确定

2.7.1 浊度测定法

2.7.2 平板稀释涂布法计数

2.8 纤维素酶活性的计算

2.9 绘制藻生长标准曲线

2.10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2.10.1 酚酞指示剂和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

2.10.2 待测样品和乳化橄榄油的制备

2.10.3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2.11 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

2.11.1 葡萄糖标准溶液和DNS试剂的配制

2.11.2 待测纤维素酶的制备

2.11.3 绘制标准曲线

2.11.4 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3 结果

3.1 锥状斯氏藻的生长曲线

3.2 6种细菌的密度与OD值

3.3 锥状斯氏藻与6种细菌共培养的细胞密度变化

3.4 锥状斯氏藻受细菌胞外物抑制的细胞密度变化

3.5 锥状斯氏藻分别与6种细菌共培养的胞外酶变化

3.5.1 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

3.5.2 脂肪酶活性的变化

4 讨论

4.1 锥状斯氏藻分别与6种细菌共培养后藻细胞数的变化

4.2 锥状斯氏藻分别受6种细菌胞外物抑制的藻细胞数的变化

4.3 藻菌单培养和共培养过程中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

4.4 藻菌单培养和共培养过程中脂肪酶活性的变化

4.5 微生物治理赤潮的研究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以赤潮藻种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e)、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5)、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弧菌1(Vibrio.sp.1)、弧菌2(Vibrio.sp.2)等6种细菌为试验材料,在细菌接种密度从最低9.2×10~2cfu/ml到最高1.2×10~8cfu/ml的条件下,测定了锥状斯氏藻的细胞密度、脂肪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6种细菌对锥状斯氏藻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并最终杀死锥状斯氏藻细胞;菌液加热使酶失活与对照试验数据显示,酶类物质可能是抑制藻类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6种细菌与锥状斯氏藻共培养比该藻单独培养时,藻细胞密度均有明显降低,纤维素酶活力也均有所下降;6种菌藻共培养与相应的细菌单培养相比较,只有恶臭假单胞菌和巨大芽孢杆菌2种菌藻共培养的纤维素酶活力增加,其它4种菌藻共培养的酶活力均降低。6种细菌中弧菌-2的纤维素酶活性最高,但弧菌2与藻共培养后,纤维素酶活性却比单培养时降低50%;6种细菌中只有巨大芽孢杆菌和枯草杆菌测出脂肪酶活性,枯草杆菌与藻共培养后的脂肪酶活性达到1.78个酶活力单位,分别是该细菌单培养和锥状斯氏藻单培养的10.7倍和5.4倍。巨大芽孢杆菌与藻共培养后的脂肪酶活性达到0.333个酶活力单位,分别是该细菌单培养和锥状斯氏藻单培养的1.5倍和2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