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林荫银莲花的三萜皂苷类成分研究
【6h】

林荫银莲花的三萜皂苷类成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银莲花属植物中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第一节 化学成分研究

第二节 药理活性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林荫银莲花的三萜皂苷类成分研究

第一节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第二节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实验部分

第三章 林荫银莲花皂苷类化合物体外抗炎活性初步研究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二、抗炎活性筛选实验

三、抗炎活性筛选结果

总结

致谢

附图目录

附图

展开▼

摘要

林荫银莲花Anemone flaccida Fr. Schmidt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银莲花属植物,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浙江等省区,多生长于林下阴湿处,故名“林荫”银莲花。林荫银莲花以其根茎入药,名为“地乌”,又名地雷、黑地雷、金串珠、蜈蚣三七等,具消肿止痛、祛风湿等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症,在民间习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前期研究表明,三萜皂苷类化合物为林荫银莲花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其总皂苷部位制成的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5类新药,目前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但其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效物质基础尚不十分明确。
  为进一步探索林荫银莲花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物质基础,本论文对其总皂苷部位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手段,从林荫银莲花总皂苷部位分离得到了21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并综合运用各种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桦木酮酸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flaccidosideⅣ, AF-1)、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鸡纳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flaccidosideⅤ, AF-2)、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flaccidosideⅥ, AF-3)、3-O-β-D-吡喃木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flaccidosideⅦ, AF-4)、3-O-β-D-吡喃葡萄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lucyoside H, AF-5)、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giganteasides G, AF-6)、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mateglycoside D, AF-7)、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asteryunnanoside F, AF-8)、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hemsgiganoside B, AF-9)、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AF-10)、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anhuienoside C, AF-11)、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AF-12)、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cussonoside B, AF-13)、3-O-β-D-吡喃葡萄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nipponoside B, AF-14)、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AF-15)、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anhuienosides E, AF-16)、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flaccidosideⅡ, AF-17)、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木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flaccidosideⅢ, AF-18)、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hederasaponin B, AF-19)、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AF-20)和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木糖齐墩果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anhuienoside F, AF-21)。以上化合物中,AF-1~AF-4为4个新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AF-6~AF-8、AF-11、AF-12、AF-20和AF-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此外,本论文还对分离得到的21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炎活性测试。分别测试了各化合物在不同浓度下对脂多糖(LPS)所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NO的抑制率(%),其中AF-2、AF-3、AF-7、AF-11、AF-17、AF-19和AF-21对RAW264.7细胞释放NO显示出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