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景矿高地应力巷道底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6h】

新景矿高地应力巷道底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软岩巷道底鼓原因

1.2.2 软岩巷道底鼓机理研究

1.2.3 新景矿中条带轨道巷现存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地应力松软破碎巷道底鼓影响因素及治理措施

2.1 高地应力松软破碎巷道底鼓特征

2.2 巷道底鼓的类型

2.3 影响底鼓主要因素

2.3.1 围岩性态

2.3.2 水理作用

2.3.3 岩层应力

2.3.4 支护强度

2.3.5 巷道变形

2.4 高地应力松软破碎巷道底鼓的综合治理

2.4.1 巷道底鼓的分类

2.4.2 治理底鼓的方法

2.4.3 治水防底鼓措施

2.4.4 加固巷道帮、角控制底鼓

2.4.5 底鼓治理对策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景矿中条带轨道巷底鼓机理及治理措施分析

3.1 原支护状态下围岩应力与变形特征分析

3.1.1 现场巷道围岩变形情况

3.1.2 现场巷道原支护设计概况

3.1.3 初次支护形式评价

3.1.4 现场观测数据分析

3.2 中条带轨道巷底鼓影响因素分析

3.3 中条带轨道巷底鼓形式与过程

3.3.1 巷道底鼓形式

3.3.2 巷道底鼓过程

3.4 中条带轨道巷底鼓量构成的分析

3.4.1 弹塑性变形引起的底鼓量

3.4.2 底板岩层峰前扩容及峰后剪胀引起的底鼓量

3.4.3 软岩遇水膨胀引起的底鼓量

3.4.4 巷道围岩蠕变引起的底鼓量

3.4.5 巷道底鼓量的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景矿中条带轨道巷底鼓治理数值分析

4.1 数值计算模型

4.1.1 摩尔-库伦计算模型

4.1.2 应变软化计算模型

4.2 岩石数值加载试验

4.2.1 数值加载试验相关条件

4.2.2 单轴拉-压试验模拟

4.3 工程应用

4.4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4.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5.1 底板竖直位移场分布特征

4.5.2 底板水平位移场分布特征

4.5.3 底板水平应力场分布特征

4.5.4 底板垂直应力场分布特征

4.5.5 剪切应变增量分布特征

4.5.6 围岩单元体受力状态分布特征

4.5.7 锚杆(索)最大轴向受力

4.6 巷道底板及巷帮破坏深度计算

4.7 中条带轨道巷底鼓治理思路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业性试验

5.1 新景矿中条带轨道巷底鼓设计治理方案

5.1.1 中条带轨道巷底板支护设计

5.1.2 注浆参数设计

5.2 巷道扩断面施工

5.3 注浆及底板锚索束施工

5.3.1 前期准备工作

5.3.2 钻孔关键技术

5.3.3 底板锚索束各环节施工工艺

5.3.4 具体注浆施工工艺

5.3.5 注浆监控和质量检查

5.4 巷道底板支护工程实践效果分析

5.4.1 巷道围岩变形规律

5.4.2 巷道底板深部移动规律

5.4.3 锚索束受力变化规律

5.4.4 钻孔注浆量分布规律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存在的不足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地应力松软巷道底鼓特征以及影响底鼓的主要因素。同时又阐述了巷道底鼓的分类以及底鼓治理的方法。本文以新景矿出现底鼓的中条带轨道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巷道底鼓特征以及影响底鼓的主要因素;根据现场围岩观测数据分析认为巷道底鼓的产生和发展和巷道底板有关,而且底鼓量和两帮移近量又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探讨了该巷道底鼓形式及底鼓过程;通过运用巷道围岩支护松动圈理论来解释底鼓量的构成情况,并以理论计算或经验公式估算了弹塑性变形、遇水膨胀、岩石扩容、围岩蠕变等原因造成的底鼓量。同时又采用原支护方案数值模拟和现场工业性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条带轨道巷底板的变形特征,分析了浅部注浆与中深部注浆支护下的围岩变形规律,揭示了中条带轨道巷底鼓机理。其主要结论有:
   (1)采用Mohr-Coulomb应变软化模型和弹塑性模型两种本构模型对试件的单轴拉-压试验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弹塑性模型计算结果应力偏大与实验室试验不相符。应变软化模型表现为加载初期应力呈线弹性增加,峰值强度后应力得到逐渐释放,很好的反映出试件的应变软化现象。
   (2)设定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并对数值模拟底板应力场、位移场、围岩塑性区等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底板底鼓治理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3)巷道底板深部岩体移动具有零界点,零界点以上,岩体主要受到挤压变形,破碎岩体向巷道竖直上方向移动,零界点以下,岩体主要受压缩变形,抑制了岩体的自由移动空间,从第四章的底板位移场的数值模拟也可以体现出这一点。
   (4)底板锚索束钻孔注浆量分布特征表明,注浆量与岩体破坏范围呈正比,通过对不同钻孔注浆量进行统计,得出了中条带轨道巷单个钻孔注浆量为10.7m3~21.6m3。
   (5)针对较为破碎底板,在现场打孔位置铸造长×宽×高800×800×400mm的水泥墩,待凝固后,再进行打孔。此种钻孔关键技术在现场得到很好实施,不仅节约了人力与物力,同时又简化了工程实施细节,推进了施工进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