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钢筋混凝土异型柱板柱结构的静力弹塑性Push-over研究分析
【6h】

钢筋混凝土异型柱板柱结构的静力弹塑性Push-over研究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华南理工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混凝土板柱结构的发展概况

1.1.2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发展概况

1.2混凝土板柱结构的研究概况

1.2.1板柱结构的计算理论

1.2.2板柱结构的计算方法

1.3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研究概况

1.3.1异形柱构件研究

1.3.2异形柱框架整体结构试验研究

1.4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异形柱结构体系的提出

1.4.1现阶段住宅建筑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1.4.2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平板-异形柱结构体系的提出

1.5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1.5.1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1.5.2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本论文的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异形柱板柱结构构件的恢复力模型

2.1概述

2.2异形柱板柱结构中平板的恢复力模型

2.2.1滞回曲线

2.2.2恢复力模型

2.3异形柱板柱结构中异形柱的恢复力模型

2.3.1滞回曲线

2.3.2恢复力模型

2.4异形柱平板结构中板柱节点的恢复力模型

2.4.1滞回曲线和耗能能力

2.4.2刚度退化

2.4.3承载力退化

2.4.4承载力

2.4.5滞回规律

2.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

3.1概述

3.2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3.2.1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

3.2.2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工作

3.2.3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理论推导

3.2.4水平加载模式

3.3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目的及用途

3.3.1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目的

3.3.2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主要用途

3.4静力弹塑性PUSH-OVER与静力弹性分析、动力时程分析的比较

3.4.1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与静力弹性分析方法的比较

3.4.2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与动力时程法的比较

3.5常见的几种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

3.5.1 Q模型方法

3.5.2能力谱方法

3.5.3等位移系数法

3.5.4 N2方法

3.6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优点和有待完善之处

3.6.1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优点

3.6.2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有待完善之处

3.7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异形柱板柱结构静力弹塑性PUSH-OVER研究

4.1概述

4.2 ETABS软件及计算参数的选取

4.2.1 ETABS软件简介

4.2.2 ETABS的Push-over功能简介

4.2.3异形柱板柱结构计算模型及基本参数

4.3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4.3.1结构基本周期的比较分析

4.3.2剪重比的比较分析

4.3.3层间位移角的比较分析

4.3.4结构整体变形结果分析

4.3.5异形柱板柱结构延性性能分析

4.3.6异形柱板柱结构最大适用高度分析

4.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在学期间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钢筋混凝土异型柱板柱结构是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具有楼层高度低、建筑内部美观、室内有效使用面积率高等优点,特别是支持灵活机动的住宅间隔满足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异型柱板柱结构的抗震性能不佳,而且相关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这种结构体系在实际工程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为此,该文就异型柱板柱结构在各种结构参数条件(计算跨度、楼层数、水平地震最大影响系数、层高)下进行大量的计算验证,提出了该结构在不同条件下的最大适用高度,为该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性建议。该文主要内容如下。  1.在前人所做的6个异型柱板柱结构中柱节点缩尺模型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该节点的恢复力模型。  2.对静力弹塑性分析一般方法进行讨论和综述。  3.对常见的几种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总结该方法的优点及提出不足之处。  4.对大量的异型柱板柱结构计算模型的计算,通过分析对比结构基本周期、剪重比和层间位移角三个检验参数和三类计算模型的塑性铰出铰分析,研究在不同参数下异形柱板柱结构的基本性能,提出异型柱板柱结构在不同情况下的最大适用高度,为以后的设计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该文在异型柱板柱结构的计算分析方面尚不够深入,计算模型还有些参数尚没有很好考虑,这些都有待以后的研究加以完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