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刺治疗心胸外科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研究
【6h】

针刺治疗心胸外科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第二部分心胸外科术后并发胃肠功能紊乱的回顾性研究

第三部分临床研究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心胸外科术后存在不少术后并发症,其中胃肠功能紊乱较为常见,采用何种方法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疗效显著,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就此做相关研究,探讨针刺治疗心胸术后胃肠紊乱确切疗效。 设计方案前瞻性研究地点: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心脏中心。对象:2005年9月至2006年4月,在本中心行心胸手术治疗的45例患者。诊断标准:证候(参照200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学术会议修订“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施加因素针刺治疗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腹针组、针刺组、空白组,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改善情况。采用SPSSforwindow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设α=0.05。 结果: (1)症状改变根据疗效评定标准,腹针组痊愈为6例,显效为5例,有效为3例,无效为1例;针刺组痊愈为2例,显效为6例,有效为5例,无效为2例;空白组痊愈和显效均为0例,有效为6例,无效为9例,经X2检验,P<0.05,腹针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和空白组,针刺组优于空白组。 (2)胃肠排空腹针组、针刺组和空白组服用钡条24h后钡条残留数有明显差别(P<0.05),腹针组24h后钡条残留数为6.9±3.4,针刺组24h后钡条残留数为12.6±4.3,空白组24h后钡条残留数为18.8±2.7,由此可见,心胸外科术后患者均可出现胃轻瘫,围术期予以积极的针刺治疗可以促进胃肠运动,以腹针组疗效最明显,针刺组次之。72h后三组结肠运行结果如下:腹针组72h后钡条残留数为6.3±3.9,针刺组72h后钡条残留数为10.6±4.5,空白组72h后钡条残留数为17.9±3.2,P<0.05,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腹针组肠蠕动最快,72h后钡条残留数最少,针刺组次之,空白组钡条残留数最多。 (3)胃动素3组胃动素术前比较:腹针组为(544.6±258.1)ng/L,针刺组为(554.1±327.0)ng/L,空白组为(520.8±305.0)ng/L,胃动素无明显差异(P>0.05)。3组胃动素治疗前及治疗后比较:腹针组治疗前为(300.0±232.5)ng/L,治疗后为(539.0±282.3)ng/L,针刺组为(462.0±320.8)ng/L和(688.2±332.7)ng/L,空白组为(417.1±298.1)ng/L和(446.5±305.6)ng/L,3组患者治疗前胃动素无明显差别(P>0.05),但3组患者胃动素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且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治疗前胃动素明显下降,导致胃肠蠕动减慢,肠鸣音减弱,排便时间延长,出现功能性胃肠紊乱,围术期给予不同的处理,三组于治疗后胃动素恢复有显著差异,腹针组和针刺组胃动素高于空白组,说明术后患者给予针刺治疗可以加快胃肠激素恢复原来水平,改善胃肠排空。 结论:心胸外科术后早期采用针刺或腹针疗法能明显减轻术后患者胃肠紊乱症状,促进胃肠排空,加快胃肠激素恢复,尤以腹针疗效显著。腹针疗法不仅安全有效,而且无痛或仅微痛,患者依从性高,效果好,取穴准确,处方标准化,便于临床操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