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穴位埋线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及其生殖内分泌机制研究
【6h】

穴位埋线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及其生殖内分泌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引言

第一章文献研究

第二章临床研究

第三章实验研究

第四章理论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更年期,是指人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的生理时期,也是人体生理机能由旺盛走向衰退的转折点。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是发生在妇女更年期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潮热、颧红、月经紊乱、汗出、情绪不稳,因而影响健康和工作。因此,如何使妇女平稳渡过更年期,避免或减轻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防治老年期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对即将到来的老年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中医针灸学的角度对此病进行系统探讨,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从现代医学对更年期综合征病名及病理机制的认识,以及对更年期综合征动物模型研究的回顾,指出更年期综合征发病与雌激素水平关系密切,更年期综合征是因雌激素水平过度降低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ic-pituitary-ovarianaxis,H-P-O-A)或肾上腺轴等功能紊乱而致。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对症和激素替代治疗。但长期以来,关于是否有必要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及其安全性一直存在分歧。从中医对更年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认识的阐述以及对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回顾,指出中医对妇女绝经前后年龄阶段的生理、病理认识历史久远。但有关更年期综合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古医籍中则无系统的专门论述,而散见于“月经不调”、“脏躁”、“老年经断复来”、“百合病”、“郁症”、“经断前后诸症”等范畴。中医针灸疗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尤其是对植物神经系统,生殖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节,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穴位埋线是在传统针灸手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中西医结合的观点和方法发展起来的,穴位埋线对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确切,导师组在穴位埋线治疗内科疑难疾病的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为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回顾中、西医有关更年期综合征的认识后,指出探讨穴位埋线对更年期综合征的影响及其生殖内分泌机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及重要的临床意义。 2临床研究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女性绝经后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绝经后生殖内分泌、骨代谢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择年龄在50~60岁符合诊断标准的绝经后妇女65例,将65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治疗组)33例,药物组(对照组)32例。选穴:以三阴交双、肾俞双、关元为主穴,辅以随证配穴。埋线组每两周埋线一次,连续治疗3个月;药物组口服妇复春胶囊,每天1次,每次2粒,连续服用3个月。两组所有病例均以三个月为一观察疗程,均在疗程开始当天及疗程结束的当天,分别检测一次下列观察指标:(1)治疗前后均抽取患者肘静脉血作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骨钙素(BGP)、降钙素(CT)、甲状旁腺激素(PTH)放免测定及血清碱性磷酸酶、肝肾功能相关指标测定。 (2)采用改良的Kuppermann评分法,进行症状体征评分。 (3)利用简明SF-36生活质量调查量表进行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调查。 结果:(1)两组病人治疗前一般情况相似,年龄、文化层次、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2)两组治疗前主要症状总评分(MI指数)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更年期综合征的各种症状均有改善,kupermann评分明显下降(P≤0.001),治疗组对骨关节肌肉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对阴道干痛症状改善优于治疗组(P≤0.001),其余症状的改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 (3)治疗后两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病程越短、病情越轻,疗效越好。 (4)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表各领域评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生理职能、社会功能领域评分分值上升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情感职能领域评分分值上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领域两组评分分值上升显著(P<0.05)。两组间比较,在躯体疼痛、精神健康领域改善作用,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其余各领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5)绝经妇女血清FSH、LH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育龄女性,E2、T下降明显,其中E2随绝经年限继续降低。 (6)治疗前两组E2、T、FSH、LH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E2含量皆有明显增加(P<0.05),但治疗组该作用弱于对照组(P<0.01);两组T含量皆有增加,但对照组T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FSH、LH均明显下降(P<0.05),且以治疗组FSH、LH下降幅度更大(P<0.01)。 (7)治疗前两组BGP、CT、PTH、AK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BGP、CT、PTH、AKP含量与其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尤以PTH的变化显著(P<0.01),治疗组对AKP的影响幅度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8)近期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仅1例患者在第4次埋线后出现局部(三阴交)红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余皆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现象;对照组有8例出现恶心嗜睡(25%),7例出现乳胀现象(21.9%)。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两组间比较,对照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较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1)穴位埋线对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有明确的治疗效果,能显著改善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各种临床症状。 (2)穴位埋线能明显改善绝经后女性的症状体征及身心健康,提高女性绝经后生活质量。 (3)穴位埋线对绝经后女性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有调节作用,能提高绝经后女性的低雌激素水平,降低妇女绝经后升高的血清FSH、LH水平。 (4)穴位埋线对绝经后女性的骨代谢水平有调节作用,降低绝经后升高的BGP、CT、PTH、AKP水平,从而有效降低绝经后显著加快的骨转换率,纠正骨代谢的负平衡,防止骨丢失,对绝经后包括骨质疏松症在内的退化性疾病具有积极的防治意义。 (5)穴位埋线疗法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相当,但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3实验研究目的:从动物实验角度探讨穴位埋线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生殖内分泌机制。 方法:选择摘除双侧卵巢的雌性SD大鼠,为更年期病理模型。将去势成功的更年期病理模型大鼠32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A组)10只、埋线组(B组)11只、对照组(C组)11只,并设假手术组(D组)作对照。埋线组取穴:肾俞(双)、三阴交(双)、关元,每5天施治一次,连续治疗4次;对照组用尼尔雌醇加蒸馏水配成浓度为0.2g/L溶液,按5ml/kg(lmg/kg)量灌胃;模型组、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灌胃,用量5ml/kg。模型组、对照组、假手术组每5天灌胃一次,均连续灌胃4次。以上各组实验动物均在末次治疗后第5天处死。观察以下指标:(1)各组大鼠体重动态变化情况。 (2)各组大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含量。 (3)各组大鼠大脑、垂体、子宫、肾上腺组织形态学及相应脏器系数。 (4)各组大鼠大脑、子宫雌激素受体ER分布及数量。 结论:(1)埋线疗法能有效地遏制去势大鼠体重的增加,与雌激素疗法比较,作用较平缓,整体调节优势明显。 (2)穴位埋线疗法有类雌激素样作用,对雌性去势大鼠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有调节作用,能提高去势大鼠低雌激素水平,降低去势大鼠血清高GnRH,FSH,LH水平。 (3)穴位埋线疗法能改善去势大鼠大脑皮质的老化状况,其作用强于雌激素疗法。 (4)大鼠去势术后,可导致子宫、垂体、肾上腺脏器等腺器官的衰老、退化,重量减轻;穴位埋线疗法能增加去势大鼠的子宫、垂体、肾上腺脏器的湿重指数,改善上述脏器的衰老、退化状况,与雌激素疗法比较,对子宫内膜的刺激少。 (5)穴位埋线疗法能上调去势大鼠子宫、大脑皮质血管内皮的ER表达,可能为绝经后老年退化性疾病及老年期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有价值的研究线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