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郁证(情志疾病)文献研究评述
【6h】

郁证(情志疾病)文献研究评述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古代文献整理研究

1先秦两汉时期

2晋唐宋时期

3金元时期

4明清时期

现代研究分析

1理论探讨

2经典方药研究

3证候的实质与标准化研究

3.1郁证本质研究

3.2证候标准化研究

4临床基础研究

5临床诊治研究

5.1辨证思路与方法

5.2药物治疗经验与方药运用

5.3针灸按摩治疗

5.4辨证调护

5.5中医治郁的思路在现代疾病中的应用

结论

未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临床所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失眠等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情志不舒作为致病因素,可以使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出现失调,气机发生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郁证患者除了出现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这些主要临床表现外,往往还可表现有体力不支、腰酸腿软、头昏脑胀、食欲不振、睡卧不安、易感冒,以及沉默寡言、忧郁孤独、消极失望的心理状态,和不能适应客观变化、心理偏执等。可见郁证发生后可以明显地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效能和生活、学习的质量,还极易导致精神心理疾患的发生,使其无法适应社会,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发挥,甚至可以使患者出现消极自杀行为进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郁证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郁证”这些表现可见于现代医学之神经性焦虑症、神经性抑郁症、抑郁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癔症等病<,[i]>。现代医学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存在着起效慢、疗程长、副作用大、药价昂贵、部分患者治疗无效等不尽人意之处,而中医对郁证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中西医医师和患者在寻求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本文以历史演变为主线简要地描述了古代中医学中对于情志郁病的认识的形成发展过程。接着从理论探讨、经典方药研究、证候的实质与标准化研究、临床实验研究和临床诊治研究等几个角度总结了郁证现代研究的情况,并在各个部分中分析和探讨了当前研究中的一些成败得失。最后讨论和提出了今后研究的设想。中医学的“郁”最早见于《内经》,其含义为五运之气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论述了五运之气太过与不及导致土郁、金郁、水郁、木郁、火郁的情况,并提出了五郁的治疗原则。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记载了脏躁和梅核气这两种病证,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药。元代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六郁》中认为“气血冲和,万病莫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将郁证列为专篇论述,而有了六郁之称,并创立越鞠丸、六郁汤等方药来进行治疗。明代医家虞抟在其著作《医学正传》第二卷《郁证》篇中简要论述了郁证的发展、脉法、治疗方法,首次提出了“郁证”的名称。张景岳有五郁之说,并以怒郁、思郁、忧郁三种为主进行了详细阐述。 通过系统文献研究,本论文总结当前中医郁证的研究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继承和使用传统中医学的方法来探讨和发展中医学术;二是借鉴西方现代医学的方法来探讨和研究中医药学理论的科学内涵。在借鉴现代医学的方法来发展中医学这一方面当前的投入和产出极不相称,其原因主要在于研究的思路上面。认为脱离了辨证论治,用现代医学的病拿来用作验证中医拿来治证的方的疗效的做法不很合适。设想用“同证异病”的方法来探讨中医郁证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观察和阐释中医方药的作用机制。而在此之前研究的思路应该放在通过观察和研究方药对病的影响来找到一些对治疗现代医学意义上的病的有帮助的东西上面。本文的写作力图揭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为中医科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