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以生物药剂学为指导的麻黄汤剂型改进的探索
【6h】

以生物药剂学为指导的麻黄汤剂型改进的探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

第二节 口服药物吸收的生物药剂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中药汤剂剂型改革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药物制剂研究部分

第一节 麻黄汤中各药材的提取与干燥

第二节 麻黄汤煎煮液的显微特征观察

第三节 自乳化制剂的处方研究

第三章 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及药物吸收的研究

第一节 麻黄碱、伪麻黄碱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第二节 桂皮醛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第三节 药物制剂大鼠在肠循环吸收实验

第四节 酚红及生物样品含量测定

第五节 吸收指纹图谱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本文以麻黄汤为模型方药,根据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SEDDS)的定义,以方中油脂性药物中提取出来的油为油相,其它提取成分为药物或赋形剂,加入表面活性剂制得自乳化制剂,加水溶散后将其还原成汤剂的状态,并比较两者粒径大小。然后通过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及动物在体小肠循环的方法,对麻黄汤及其自乳化制剂中的指标成分的吸收情况进行比较,考察两种制剂吸收的异同与粒径大小的相关性。本文是对中药复方汤剂剂型改进的初步性探索,以期能为中药复方剂型改进提供新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方法:采用分两步提取的方法提取药材中的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以性状与粒径大小为考察指标,制备麻黄汤自乳化制剂;结合显微镜及粒度测定两种方法测定麻黄汤、麻黄汤自乳化制剂、麻黄汤未加乳化剂的制剂及市售单方颗粒水溶散后液体中微粒粒径;以大鼠在体肠循环的方法研究制剂的吸收情况,HPLC-电化学检测方法测定肠循环液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的含量,RP-HPLC法测定桂皮醛含量,HPLC-电化学检测方法进行指纹图谱研究,比较麻黄汤、麻黄汤自乳化制剂、麻黄汤未加乳化剂的制剂及市售单方颗粒制得的麻黄汤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情况。
  结果:药材提取结果:每克麻黄药材约得0.375克水提物;每克桂枝药材约得0.029克乙醚提取物及0.060克水提物;每克杏仁药材约得0.195克植物油及0.077克水提取物;每克甘草药材约得0.478克水提物。
  自乳化制剂处方研究为:乳化剂的用量约为40%且泊洛沙姆和卵磷脂联合使用(比例为3∶1)时,乳化效果最好,显微镜下观察,产生的乳滴粒径较小,为(3.51±2.46)μm,与汤剂粒径(3.86±2.73)μm较为接近。
  以电化学检测的反相HPLC定量测定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检测灵敏度高,定量准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以紫外检测的反相HPLC定量测定桂皮醛,检测灵敏度高,定量准确,样品室温下稳定性好。
  各制剂粒径大小及其大鼠在体肠吸收结果表明,药物粒径的大小可影响药物的吸收,当药物的粒径大于某一粒径时,就会对药物的吸收产生影响。吸收结果表明,汤剂中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吸收率最大,其次为自制自乳化制剂,未加乳化剂的物理混合制剂相对最慢。这与其粒径大小相一致。桂皮醛的吸收以其含量最高的制剂中的吸收为最快最多,与粒径大小未表现出相关性,可能是由于其粒径还未超过对其吸收产生影响的粒径大小。
  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表明,甘草苷、麻黄碱及伪麻黄碱给药70分钟吸收量较多,但70分钟以后吸收量较小;苦杏仁苷给药前后峰高相当,若不计体积变化,其吸收很少。汤剂和自制自乳化制剂的变化情况相似。结果还表明,酚红因不被吸收,以它的浓度变化为参考来标定样品体积的变化是合理可行。
  结论:制剂粒径大小是影响药物吸收的关键,在某一粒径以上,粒径越小,药物吸收越快;在某一粒径以下,某些药物吸收可能与粒径大小无关。若剂型改进以后的制剂给药时的状态越能接近汤剂,则该改进效果越好,也越成功。本课题可为中药汤剂剂型改进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有一定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