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奇经八脉在针灸治疗崩漏病证中的作用探析
【6h】

奇经八脉在针灸治疗崩漏病证中的作用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一、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

二、经络理论是针灸治疗的重要依据

三、古典医籍文献学术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部份 经络研究的思考

第一节 何谓经络

第二节 经络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经络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份 针灸是中医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

第一节 针灸是中医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

第二节 中医的针灸医学体现了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

第三部份 奇经八脉概述

第一节 奇经八脉的概念

第二节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

第三节 奇经八脉研究的必要性

第四节 奇经八脉的循行和病候

第六节 “奇经八脉”的名称考略

第六节 历代医家运用奇经八脉理论治疗妇科疾病文献摘要

第四部份崩漏病证概述

第一节 崩漏的概念

第二节 中医古代文献关于崩漏的记载和认识

第四节 功能性子宫出血与崩漏的区别与联系

第五节 中医针灸治疗崩漏的研究和进展的文献摘录

第五部份 古典医籍的针灸治疗崩漏的资料收集和文献摘录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中华医典》以及其所收载的针灸推拿类医学古籍简介

第三节 检索结果

第六部份 古典医籍的针灸治疗崩漏处方检索结果整理研究

第一节 古籍文献相关条文出现频次的历史特点

第二节 古籍文献相关针灸处方出现频次的历史特点

第三节 古籍文献相关针灸穴位穴次整理

第四节 循经取穴特点

第五节 分部取穴特点分析

第六节 特定穴应用的特点

第七节 处方配穴特点分析

第七部份 崩漏病案举隅

第八部份 结论

第一节 冲、任、督、带脉与月经的关系

第二节 冲任与脏腑的关系

第三节 冲任与督带二脉的关系

第四节 冲任督带之本在於脏腑

第五节 奇经八脉在针灸治疗崩漏病证中的作用

第六节 古代针灸特点综合分析

第七节 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

第八节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九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崩漏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也是妇科疑难急重证之一。
  崩漏,是指女性不在经期而忽然经血暴下,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的统称。来势急,血量多者为崩,来势缓而淋漓不断者为漏。在临床上,因两者常易互相转化,崩可致漏,漏可转变为崩,故统称为崩漏。同时,崩和漏亦常交替出现,可相互转化,多发生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妇女。
  崩漏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其说为后世医家研究崩漏病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漏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曰:“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专设有“崩中漏下候”指出“冲任之脉虚损,不能制约经血,故血非时而下”。
  由于崩漏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所论颇多,各执其理,崩漏以冲任不固为基本病理,其发病原因不离虚、热、瘀,虚包括肾虚、脾虚,热又分为实热、虚热,瘀乃血瘀。临床上常见有血热、气虚、肝肾阴虚、血瘀等证型。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认为:“崩漏不止,谓经乱之甚者也。”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形容本病为“妇女崩漏,最为大病”。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提出了塞流、澄源及复旧的治崩三法,至今仍为治疗崩漏的基本方法。
  清代傅主任认为本病的病因不离一个瘀字,病机是瘀阻冲任,离经之血停于脉道,血不得循经,血不归经,瘀血导致出血,出血加重瘀血,而易崩漏互转,致使病情缠绵难愈。
  清代医家萧埙《女科经纶.崩漏》说:“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具体地说明了妇科崩证治疗方法。崩,即血崩,形容月经量多而来势猛急。崩证初起,急当补气止血,以塞其流,避免虚脱,此即急则治标之法;待血稍止,必细究其因,临床上一般以血热症为多见,故中期治疗当以清热凉血为法,使热清气和,血不外溢,亦即?澄其源?;出血过多,以致血亏不足,后期又当大补其血,使其经行正常。总而言之,塞流、澄源、复旧为崩证治疗三大原则,止血、清热、补血则为其具体治法。
  有关崩漏的范围,迄今有不同的看法,概括而言,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观点:
  一者,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不规则阴道出血。在传统的认识上,凡妇科经、带、胎、产、杂病所出现的阴道下血证,其势如崩的称崩中,淋漓不尽的称漏下,如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记载:“非时血行,淋漓不已,谓之漏下。”又说:“忽然暴下,如山崩然,谓之崩中。”同时亦将多种妇科疾病(如现代医学所说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肿瘤等)出现阴道出血的共有症状,都归属崩漏疾病范畴。如马宝璋主编的《中医妇科学》认为,生殖器炎症和某些生殖器肿瘤引起的不规则阴道出血,也可参照崩漏病症辨证治疗。
  二者,认为仅限于月经病,如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曰:“崩漏不止,谓经乱之甚者也。”
  现代医学的“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是常见的月经病之一,是由神经内分泌失调所引致的子宫内膜异常,导致经期过时而仍不止者,由于在诊查上未见器质性病变,被认为是“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简称为“功血”。根据崩漏的临床表现,崩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
  笔者认为,两者的观点各有其依据,但崩漏归属于月经病的范围较为恰当,因为有利于对崩漏进行深入详尽的研究,而其它原因所致的似崩似漏的阴道出血证(如胎漏、产后出血、赤带、症瘕、外伤出血等)则不应归属于这个范畴。亦即是说,崩漏是月经在期、量方面严重紊乱的一类病证。“功血”的临床出血情况符合崩漏者,归入本证范围论治。此外,由于中医与现代医学理论有所不同,崩漏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如某些患者临床表现为崩漏,但检查并无器质性的病变,并排除胎、产、杂病或全身疾病引起的出血,同时亦无卵巢功能失调的依据者,中医妇科亦可诊断为崩漏。
  现代医学对于“功血”的诊断,一般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病史:结合年龄和月经史,有否崩漏病史。有否服用某些药物或其它激素类药物等,有否输卵管结扎术史等,有否其它内科出血病史。症状:子宫出血无周期性,出血量多少不定,出血时间超过14天以上,甚或数十天不等。妇科检查:经病出血,子宫、附件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症瘕出血,可发现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炎症出血,可见于子宫肌炎等。实验室检查:卵巢功能测定,经病出血;血液分析、B超、CT、宫颈刮片以及宫颈、宫内膜组织检查等。
  现代医学对于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包括雌激素治疗、调整人工周期、促排卵治疗等)、手术治疗以及放射治疗等,各有其优缺点。中医对于崩漏的诊治,根据中医理论辩证辨病施治,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针灸等治疗方法。其中的针灸治疗具有副作用较少,操作简单,疗效较好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经络理论是针灸治疗的重要依据,针灸治疗必须以经络理论为依据。
  虽然奇经八脉同样是中医学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对於十二经脉而言,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历史上对于奇经八脉理论、奇经八脉辨证和病症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某些内容一直以来亦颇具争议性,这样一种客观现实,对于全面学习、研究和应用完整的、系统的中医经络理论不无影响,因而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
  研究目的:
  经络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上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历史上对于奇经八脉理论、奇经八脉辨证和病症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某些内容一直以来亦颇具争议性。
  崩漏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也是妇科疑难急重证之一。经络是开启揭开生命现象大门的钥匙,是引导人类走向健康大道的突破口。由于目前对奇经八脉的辨治规律尚未得到系统的归纳总结,理法方穴往往各执己见,众说纷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奇经理论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运用。因此,对历代针灸治疗崩漏病证的文献进行全面整理,通过归纳总结,了解和掌握奇经八脉在崩漏病证治疗上的作用,找出辨病用穴处方规律,对于指导崩漏病症的诊治,补充中医诊断学在经络辨证方面、尤其是奇经八脉理论辨治理论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等方面,尤具重要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秉持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国医学的宗旨,在整理归纳中医古籍文献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基本特点以及中医客观规律,结合本人在海内外临床实践的体会,对奇经八脉理论在崩漏病证中的作用进行探析。
  本课题主要以《中华医典》为基础,检索其中的针灸推拿类古代文献,以计算机处理检索结果,归纳整理古代针灸推拿类文献记载的针灸治疗崩漏的处方,对崩漏病证的取穴情况进行统计,归纳出其临床治疗规律和特点,分析古代医家针灸治疗崩漏的特点,包括循经取穴、分部取穴、常用穴位、特定穴应用、配穴应用等情况或特点,以求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此外,结合中医理论、尤其是奇经八脉理论,综合中医文献古籍的论述以及个人临床体会,尽可能体现中医理论的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阐明奇经八脉在崩漏治疗中的作用,提出治疗崩漏的参考处方,辨病促进辨证,为现代针灸治疗崩漏提供参考依据,提高中医针灸在崩漏治疗方面的疗效,继承和发扬中国医学,巩固和发展中医在疑难病症治疗方面的特色,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亦为奇经八脉理论在崩漏治疗方面的应用开拓新的思路、提供新的思维,找出奇经的应用规律,对于崩漏的针灸辨治,补充奇经辨治理论的不足,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等方面具有一定参考和指导意义。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中华医典》为基础,检索其中所收录的50部针灸推拿类古代文献,其中通论部份的古籍有42部,针灸法部份的古籍有6部,推拿按摩部份收的古籍有2部。
  以计算机处理检索结果并录入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数据库,归纳整理古代针灸推拿类文献记载的针灸治疗崩漏的处方,对崩漏病证的取穴情况进行统计,然后根据统计结果归纳出其临床治疗规律和特点,分析古代医家针灸治疗崩漏的特点,包括循经取穴、分部取穴、常用穴位、特定穴应用、配穴应用等情况或特点,以求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同时,结合中医理论、尤其是奇经八脉理论,以及个人临床体会,综合中医文献的论述,根据统计和分析的结果,阐明奇经八脉在崩漏治疗中的作用,提出针灸治疗崩漏的参考处方。
  结果
  1.检索《中华医典》收载的50部针灸推拿类医学古籍中有关针灸治疗“崩漏”,包括“崩中”、“漏下”、“血崩”、“经水淋漓不止”、“经血非时暴下”、“经血非时暴下不止”、“经水淋漓不止”、“经水淋漓不断”的针灸处方,然后将其收入数据库。根据数据库数据(资料),按涉及古籍朝代顺序和数目、涉及处方数目、穴位数目、相关穴次、涉及经络名称以及在人体的分布部位等内容加以分类整理,探讨针灸治疗崩漏处方的经络、穴位等研究。
  2.根据检索结果:
  (1)涉及针灸治疗本证的相关条文数目合共258条,根据朝代顺序先后归纳整理可知:明清时期的相关资料最多,190条,占74%;其次为宋金元时期,44条,占17%;
  (2)所收载针灸治疗本证的处方条文合共267条。相关处方出现频次以明代为最多:136条,其次为清代:56条,民国:11条。由检索结果可知,本证的学术研究活动以明清时期最为活跃,清代则逊于明代,民国时期则逊于清代。统计结果提示,本证的学术研究活动以明清时期最为活跃,该结论与中医理论体系发展沿革的史实基本一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为中医发展史上集理论大成的时期这一观点。
  3.根据古代文献统计结果,本证的循经取穴主要集中在肝经、膀胱经、任脉、脾经、肾经的经脉上,并且主要以肝、脾、肾经的五输穴为主。
  4.根据古代文献统计的结果,在取穴的分布部位上的穴位出现频次以四肢部为最多,尤其是腿阴部,次为躯干部,在躯干部的取穴中,则以腹部穴位的出现频次为最多。
  5.治疗崩漏的局部穴以任脉、膀胱经的穴位为主,而在特定穴的应用中,五输穴在崩漏治疗中出现频次最多,其次为络穴、募(俞)穴,再次则为八脉交会穴。
  6.在本证的针灸治疗中,单穴处方出现频次最多,占88%;双穴、多穴处方出现频次则各占6%。在配穴应用中,原合配穴的出现频次最多,其次为俞原配穴,再其次则为八脉交会穴的应用。
  7.本课题通过对针灸推拿古典医籍文献处方用穴的研究归纳整理分析,发现崩漏病症的处方用穴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十分密切,反证了奇经辨治的客观存在。此外,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和掌握奇经八脉在崩漏病证治疗上的作用,补充中医诊断学在经络辨证方面的不足,以及为针灸治疗崩漏以及其他疑难病症提供参考资料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急则治其标"是对症治疗,而缓则治其本"强调治病求本。缓则治其本"强调治病求本,急则治其标"都是治病必求于本"这一治则的具体运用,其立足点均为“治本”。
  由于崩漏既是中医妇科临床的常见病,也是临床上的疑难急重证。因此,在诊断方面辨病与辨证同样重要,辨病可促进辨证,二者相因为用。
  通过整理归纳古典医籍的崩漏针灸处方探讨、分析以及研究,结合个人临床体会,崩漏病症概括为?病在冲任二脉,责之肝脾肾三经?,“补肝肾即调冲任?,?调气血即调冲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