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刺结合超激光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6h】

针刺结合超激光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颈性眩晕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1 中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2 颈性眩晕的临床中医辨证治疗

3 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4 颈性眩晕的预防

5 问题与展望

第二节 颈性眩晕的现代医学研究状况

1 颈性眩晕现代医学发病机理分析

2 颈性眩晕治疗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内容及方案

1 临床资料

2 实施方案

3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

2 治疗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针刺治疗颈性眩晕选穴探讨

2 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治疗颈性眩晕的机理探讨

3 研究结果分析

4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是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生物力学失衡以及交感神经等各种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痉挛、狭窄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症候群。
  颈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原因和机制至今仍无定论,国内外关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学说大致可分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学说、交感神经学说、颈髓损伤学说、本体感觉学说四类。随着本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且患者年龄逐渐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愈来愈多的学者致力于本病的研究,目前已经探索出了部分可能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针对病因提出了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尽管如此,颈性眩晕的治疗上仍存在诸多不足,如药物的副作用以及痊愈后容易复发等,因而广大医务工作者仍在不断寻求新的治疗方法与治疗药物。近年来大量临床报道针灸在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超激光又是临床上治疗颈性眩晕较常用的一种物理疗法,且无毒副作用,而目前临床上尚未见研究针刺结合超激光照射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报道。
  目的:
  探讨针刺配合超激光照射治疗颈性眩晕,其疗效是否优于单纯针刺,及单纯超激光照射,以便在临床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理疗科门诊,骨科、针灸科、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颈性眩晕的患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组、超激光组及综合治疗组(针刺+超激光)。针刺组为针刺风池(双)、风府、百劳(双)、合谷(双);超激光组为超激光照射双侧风池穴;综合治疗组为针刺风池(双)、风府、百劳(双)、合谷(双)配合超激光照射双侧风池穴。治疗前、治疗第一、第二疗程后均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标准判断临床疗效,并根据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TCD的值分别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和χ2检验(计数资料)方法对3个组的临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1、综合治疗组治愈9例,好转20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6.67%;针刺组治愈4例,好转20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89.66%;超激光组治愈3例,好转19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82.14%。综合治疗组与针刺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合治疗组与超激光组比较: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与超激光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综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及超激光组,而针刺组及超激光组间疗效则无明显差异。
  2、运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评分,治疗前各组治疗前积分随机因素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故具有可比性。治疗一个疗程后积分比较,3组积分经统计学分析提示:综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及超激光组,而针刺组疗效优于超激光组。治疗两个疗程后,3组积分经统计学分析提示:综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及超激光组,而针刺组疗效优于超激光组。治疗前TCD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提示:三组患者治疗前左、右椎底动脉舒张期最低流速比较,P>0.05,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基底动脉舒张期最低流速比较,P>0.05,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三组患者治疗前左、右椎动脉收缩期最高流速比较,P>0.05,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基底动脉收缩期最高流速比较,P>0.05,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2个疗程后,经统计学分析,在降低椎-基底动脉的舒张期最低流速方面,综合治疗组明显优于针刺组,而针刺组又明显优于超激光组。在降低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方面,综合治疗组优于针刺组,针刺组优于超激光组。血流速度下降是由于治疗后颈部的病变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疗,使因颈交感神经丛及椎动脉受影响而发生的血管痉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使流速降低。
  结论:
  颈性眩晕的TCD表现以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加快为主。针刺、超激光都可以降低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综合治疗组的效果较为显著。综合治疗组、针刺组及超激光组三组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但综合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最好。针刺与超激光照射两种疗法在治疗颈性眩晕上存在协同作用,综合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及超激光组,而针刺组疗效优于超激光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