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药外敷加灌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及对C-反应蛋白影响的临床研究
【6h】

中药外敷加灌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及对C-反应蛋白影响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上篇 文献研究

1.祖国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1.1病名及病因病机

1.2治疗

2.现代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研究进展

2.1发病机理

2.2诊断

2.3治疗方法

3.现代医学对双柏散及通腑泻热合剂的研究

4.阑尾周围脓肿与CRP的表达

下篇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2.方法

2.1分组方法

2.2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4判定标准

2.5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情况

3.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3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腹痛消失时间比较

3.4两组血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比较

3.5两组包块消散情况比较

3.6两组血清中CRP含量比较

4.2中医外治法的作用机理

4.3双柏散及通腑泻热合剂外治作用机理

4.4临床疗效与实验结果分析

4.5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双柏散外敷配合通腑泻热合剂灌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予双柏散外敷及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7天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密切观察两组患者腹痛及局部压痛、反跳痛、体温、血象、包块、B超检查及血清CRP等情况,比较其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压痛及反跳痛消失时间以及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包块消散情况、血清CRP含量等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1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65.03±21.20小时,腹痛消失时间为6.67±2.05天,对照组为95.03±30.87小时及9.85±2.23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用药一疗程后,两组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均有所降低(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结束时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一疗程后,两组包块大小均有所降低(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包块完全消散5例,包块大小平均为18.03±12.20cm2,较前明显减小,而对照组包块完全消散2例,包块大小平均为44.27±13.31cm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用药一疗程后,两组血清中CRP含量均有所降低(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血清中CRP含量明显下降(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双柏散外敷及通腑泻热合剂灌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阑尾周围脓肿患者体温、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降低和包块的消散,而且还能降低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CRP水平,避免手术的创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疗效肯定,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因本研究较局限,只对其初步机理进行研究,其更深层的作用机理,有待于以后加以探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