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刀逐层弹性切刺法治疗肩周炎的入路及临床研究
【6h】

针刀逐层弹性切刺法治疗肩周炎的入路及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肩周炎的基本认识

1.肩周炎的病名认识

2.肩周炎的发病机理

3.肩周炎的病理变化

4.肩周炎的辨证分型

5.肩周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第二节 针刀治疗肩周炎研究近况

1.针刀治疗肩周炎的机理研究

2.针刀治疗肩周炎的定位研究

3.针刀治疗肩周炎的手法及疗程

4.针刀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

1.文献检索范围及策略

2.初步分析结果

3针刀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规律探讨

第四节 小 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统计方法

第二节 观察结果

1.肩部体表标志

2.肩部数据测量结果

3.肌肉相关

4.韧带相关

5.血管相关

6.神经相关

7.针刀入路

第三节 讨 论

1.肩关节运动

2.肩关节运动与入路点

第四节 小 结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3.分期标准[65]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剔除和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1.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2.治疗工具

3.治疗方法

4.观察指标

5.疗效评价及标准

6.病人依从性保证

7.不良反应观察

8.数据分析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比较

2.三组病人疗效分析

3. 三组病人肩部疼痛程度及功能活动比较

4.三组患者肌力、ADL、形态评分积分比较

5.三组患者对治疗方法的接受程度比较

6.随访结果比较

7.不良反应观察

第四节 讨 论

1.疗效分析

2.入路的选择

3.逐层弹性切刺手法的观察

结论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专著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⑴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古代及近期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评估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现状,以指导科研、临床研究。⑵详解针刀治疗肩周炎入路的解剖路径,并评估针刀操作的注意事项及危险因素。⑶观察逐层弹性切刺手法、朱氏手法针刀和电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探讨不同针刀手法的有效性及接受度。 方法:①以“肩周炎”并“针刀”为核心词,以1989年1月-2010年12月为研究年限,检索中国期刊、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数据库的全部期刊,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适宜的文献,利用Excel软件,进行文献整理分析。
  2.实验研究:以成人尸体上肢标本4例进行局部解剖,观察肌肉、血管、神经分布走行;以成人肩胛骨、肱骨骨性标本各 10 例测量骨性标志,从而探讨针刀治疗肩周炎的安全有效的入路。②采用随机方法分三组,即逐层弹性切刺手法针刀组、朱氏手法针刀组与电针组,针刀分别采用逐层弹性切刺手法、朱氏手法,两组每7天治疗1次,4次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结果。电针组取穴肩髃、肩贞、肩髎、手三里、外关、后溪、阿是穴,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4周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结果。参照美国McihaelReese医疗中心的评分标准、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中医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从肩关节疼痛、功能活动、疗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⑴通过检索21年有关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的文章共132篇,其中临床试验128篇,实验1篇,综述2篇,个案报道1篇。临床研究文献中,SR文献0篇,RCT文献32篇,CCT文献6篇,叙述性研究文献89篇,专家意见1篇。32篇RCT中,6篇描述有纳入排除标准,4篇有排除标准但未提及纳入标准;5篇提到随机数字表法的随机方法;21篇进行了各组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检验;26篇都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5篇的疗效标准都有明确的出处;小样本量1例,次小样本量24例,适宜样本量7例;6篇文献描述了随访;文献中没有提及特殊的针刀手法;19篇提出压痛点作为治疗部位,2篇提到以增厚、条索、结节病灶处作为治疗点;单纯针刀治疗的文献2篇;23篇描述了主要治疗部位;32文献中,清晰说明疗效的有28篇 ,阐明治痊率的有17篇。⑵依据成人尸体上肢及肩胛骨、肱骨骨性标本,观察肩部肌肉、血管、神经分布走行,结合临床功能受限体位及压痛、条索结节总结出以下针刀入路:喙突点入路,可松解胸小肌、喙肱肌、肱二头肌短头、喙肩韧带、喙锁韧带、喙肱韧带;小结节入路可松解大圆肌、肩胛下肌、背阔肌止点;大结节入路可松解胸大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喙肱韧带的附着部;结节间沟入路可松解肱二头肌长头腱鞘、肱二头肌长头腱;肩峰下滑囊入路可松解肩峰下滑囊;冈上窝入路可松解冈上肌起点;冈下窝入路可松解冈下肌起点;肩胛骨上角入路可松解肩胛提肌;肩胛骨腋缘入路可松解小圆肌起点;肩胛骨脊柱缘入路可松解菱形肌、肩胛下肌;肩胛骨下角入路可松解大圆肌起点。⑶三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疼痛及功能活动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三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肌力、ADL及形态积分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三组组间疼痛及功能活动比较,逐层弹性切刺手法针刀组与朱氏手法针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逐层弹性切刺手法针刀组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朱氏手法针刀组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三组组间肌力、ADL及形态积分比较,肌力、ADL在逐层弹性切刺手法针刀组与朱氏手法针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形态积分在逐层弹性切刺手法针刀组、朱氏手法针刀组与电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肌力与ADL积分在逐层弹性切刺手法针刀组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肌力与ADL积分在朱氏手法针刀组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⑷接受度:三组患者的恐惧、疼痛、接受程度方面,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对针灸组接受程度优于针刀组,而逐层弹性切刺手法针刀组又明显的优于朱氏手法针刀组。⑸三组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逐层弹性切刺手法针刀组与朱氏手法针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二组皆优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⑹三组肩部疼痛复发经精确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逐层弹性切刺手法针刀组与朱氏手法针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二组复发率均低于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①对古代以及近代文献探讨后发现,针刀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方面的文献占检索文献的绝大多数,实验、文献综述和个案报道都较少;临床研究多以叙述性研究及RCT为主,由于书写随机的可能,RCT类文献的可信度、真实度减弱。因此需要加强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去分析针刀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文献,提高针刀临床文献研究的品质;亟待加强针刀治疗肩周炎实验机理方面的研究。②前屈功能受限,可采用肩峰下滑囊针刀入路、喙突部针刀入路;后伸运动功能受限,可采用肩峰下滑囊针刀入路、小结节针刀入路、喙突部针刀入路;外展功能受限,可采用肩峰下针刀入路、大结节针刀入路;内收功能受限,可采用肩胛骨下角针刀入路、肩峰下滑囊针刀入路、喙突点针刀入路、小结节针刀入路;外旋功能受限,可采用大结节针刀入路、肩胛骨腋缘针刀入路、肩峰下滑囊针刀入路;内旋功能受限,可采用小结节针刀入路、肩胛骨脊柱缘针刀入路、大结节针刀入路。③针刀逐层弹性切刺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确切,且复发率低,患者接受程度较朱氏手法接受程度高,在临床值得推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