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6h】

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一)慢性盆腔炎的概述

(二)女性盆腔的解剖生理

(三)慢性盆腔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四)临床症状体征

(五)诊断

(六)血液流变学测定的现代研究和意义

(七)B超检查的现代研究和意义

(八)慢性盆腔炎的西医治疗

二、祖国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一)古代文献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二)“慢性盆腔炎”的病位

(三)“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

(四)“慢性盆腔炎”的辨证分型

(五)“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

三、热敏灸疗法的概述

(一)定义

(二)理论阐释

(三)热敏穴位的探查

(四)热敏灸的操作流程

(五)治疗范围

(六)治疗原理探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一)病例资料

(二)一般情况

二、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血液流变学测定及盆腔B超检查方法

(五)疗效评价标准

(六)技术路线

三、统计方法

四、治疗结果

(一)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二)两组中医证型治疗结果比较

(三)两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分析

(四)两组血液流变学结果比较

(五)两组盆腔B超结果比较

第三章 讨论

一、针刺及热敏灸的腧穴选择

二、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机理探讨

(一)从发病机理分析

(二)从热敏灸的作用机理分析

(三)从血流变变化分析

(四)从心理因素分析

三、研究意义

四、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1.观察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
  2.观察不同中医证型对疗效的影响;
  3.探讨该疗法的治疗机理;
  4.为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
  方法:
  将慢性盆腔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应用普通针刺结合艾盒灸治疗,治疗组常规针刺同对照组,结合热敏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中医证侯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盆腔B超的变化。
  结果:
  1.一般资料:两组在年龄、病程、辨证分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中医证型:从60例患者的发病情况来看,肾虚血瘀型最多,共计29例(48.33%),其次是气滞血瘀型15例(25%),继而是寒湿凝滞型9例(15%),湿热瘀阻型7例(11.67%)。
  3.临床疗效: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痊愈8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按照气滞血瘀、湿热瘀阻、寒湿凝滞、肾虚血瘀辨证分为四型,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100%、75%、100%、92.3%;对照组71.4%、33.3%、75%、81.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从治愈率看,治疗组分别为37.5%、0、60%、69.2%;对照组14.3%、0、25%、37.5%。湿热瘀阻型两组治愈率均为0,另外三型有统计学差异(P<0.01)。
  4.中医症候评分分析:按照四型辨证分型,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气滞血瘀及肾虚血瘀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湿热瘀阻及寒湿凝滞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均为寒湿凝滞型分数差距较大,效果较好,湿热淤滞型分数差距较小,效果相对不理想。
  5.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共60例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及K值的测定,结果表明治疗组对于血液浓、粘、稠、滞状态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6.盆腔B超结果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共60例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盆腔B超检查,按照子宫增大、附件增粗、附件包块大小、盆腔积液几项进行病例数统计,结果表明治疗组盆腔B超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1.针刺结合热敏灸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确切,且疗效高于针刺结合艾盒灸组;
  2.中医辨证分型、中医症候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盆腔B超对预后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针刺结合热敏灸疗法可以提高治愈率,增强患者信心,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