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甲散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6h】

三甲散治疗乙肝后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1 肝纤维化的概念与病因

2 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3 肝纤维化的诊断标准与临床特征

4 肝纤维化的西医治疗

5. 肝纤维化的预防与保健

第三章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1 肝纤维化的中医学概念

2 肝纤维化中医病因机理的认识

3 三甲散与肝纤维化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章 病例选择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的标准

6 研究方法

7 观察指标

8 疗效评定标准

9 数据分析方法

第二章 结 果

1一般资料

2 疗效观察

第三部分 结 语

结论与讨论

1. 结果

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肝纤维化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可作为一种病名(K74.001),但主要是一种组织病理学概念。肝纤维化指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CM)成分过度增生与异常沉积,导致肝脏结构或(和)功能异常的病理变化,结构上表现为肝窦毛细血管化与肝小叶内以及汇管区纤维化;功能上可以表现为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等。多种损伤因素长期慢性刺激肝脏,使肝窦内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胶原等ECM成分代谢失衡,生成大于降解,促使肝脏ECM沉积与组织结构重构。肝纤维化见于大多数不同病因的慢性肝脏疾病中,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肝硬化,严重影响患者健康与生命。前瞻性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估计年发生率为2.1%;另一项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平均9年(1~18.4年)的随访研究表明,进展为肝硬化的发生率为23%。因此抗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重要治疗措施。
  一、文献研究
  本文综述了肝纤维化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临床特征,西医对于肝纤维化的治疗手段。同时综述了中医对肝纤维化的认识,阐述了其病因及其病机变化过程,全国各家对肝纤维化的辩证论治情况。又阐述了三甲散的历史源流,其基础的适应病机,以及运用三甲散治疗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
  二、临床及实验研究
  1.研究目的:
  运用温病学中的方剂“三甲散”,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合现代各项实验室指标,探讨慢乙肝后肝纤维化中医证型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及对其的影响,以其提高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根据中医证型判断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2.研究方法:
  台湾地区合作研究门诊就诊及医院住院肝炎后肝纤维化的病人32例,同时随机抽取健康人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32例患者,诊断符合2000年9月第十次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西安)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对肝纤维化的证型分类进行分组,分为肝胆湿热组,肝郁脾虚组,肝肾阴虚组。三组均予三甲散煎汤口服,并根据证型不同有所加味。此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100mg,每天一次,3个月为一疗程,观察2个疗程。各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检测肝脏超声,血常规、肝肾功能、HA(透明质酸)、LN(层黏蛋白)、PIIIP(III型前胶原)、APOA-I(血清载脂蛋白A-I),APOB(血清载脂蛋白B)等肝纤维化指标,评价治疗效果。
  3.研究结果:
  3.1入组情况
  本研究共收集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32人,其中男性19人,女性13人。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56岁,病程5到12年。健康对照组20人,其中男性10人,女性10人。三治疗组在年龄、性别、病程、HBV-DNA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三组治疗前后HBV-DNA(log10)量比较
  三治疗组治疗前,HBV-DNA定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3个月、6个月后,三组HBV-DNA较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三组治疗前后ALT、AST(U/L)量比较
  三治疗组治疗前,ALT量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至3个月、6个月后,三组 ALT、AST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LT、AST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4三组治疗前后AST/ALT比值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AST/ALT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5三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前 HA、LN、PIIIP三个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治疗组经治疗6个月后,HA、LN、PIIIP三个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仍然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LN、PIIIP均呈肝郁脾虚<肝胆湿热<肝肾阴虚的递增趋势,并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LN、PIIIP两项指标与治疗前一致呈按证型逐渐递增的趋势。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6三组治疗前后APOA-I、APOB指标变化
  三组患者治疗前,APOA-I(血清载脂蛋白A-I),APOB(血清载脂蛋白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除肝肾阴虚组,经过6个月治疗后APOB与治疗前比较,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各项指标与中医证型间的关系
  ALT、AST数值、AST/ALT比值均较正常人增高,而且证型不同,升高的幅度和恢复的程度不一致。HA、LN值在肝郁脾虚型为最低,肝胆湿热型次之;在肝肾阴虚型为最高。血清载脂蛋白APOA-I、APOB与HA等指标相类似,存在依次递减趋势。
  4.研究结论:
  4.1根据温病理论,本研究认为导致肝纤维化的病机为:素有内伤,复感疫毒,或疫病日久不解,气钝血滞而疫毒不得外泄,深入厥阴,络脉凝滞。
  4.2选用温病方“三甲散”能有效降低肝纤维化指标,提高血清载脂蛋白APOA-I、APOB的合成率,有降低AST/ALT比值的趋势。说明三甲散治疗肝纤维化有积极的作用。
  4.3根据AST/ALT比值、肝纤维化指标的升高幅度和HA、LN、PIIIP等肝纤指标的降低幅度的变化。发现肝纤维化早、中期多以肝胆湿热、肝郁脾虚为主;肝纤维化中、后期则以肝肾阴虚为主,可考虑将上述指标作为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