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针调节慢性疲劳大鼠海马5-HT1aR、下丘脑CRH的机理研究
【6h】

电针调节慢性疲劳大鼠海马5-HT1aR、下丘脑CRH的机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

1.1 祖国医学学对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认识

1.1.1 中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症病机的认识

1.1.2 中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症的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认识

1.2.1定义

1.2.2 发病机制

1.2.3 西医治疗

1.3 实验研究概况

1.3.1 模型制作

1.3.2 行为学检测

1.3.3 针灸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动物及分组

2.1.2 实验器材

2.1.3 实验试剂

2.1.4 穴位的定位

2.1.5 实验方法及步骤

2.1.6 海马5-HT1a受体及下丘脑CRH的mRNA的检测:

2.2 实验结果:

2.2.1 大鼠侧脑室埋管前行为学的影响观察

2.2.2 大鼠造模过程中各组的行为学评价

2.2.3 各组造模前中后的行为学横向比较

2.2.4 大鼠造模结束各组海马、下丘脑指数的比较

2.2.5 海马5-HT1a受体及下丘脑CRH的mRNA相对定量情况

第三部分 讨 论

3.1 穴位的选择

3.2 HPA轴与CFS

3.3 5-HT与CFS

3.4 下丘脑、CRH与CFS

3.5 实验结果分析

3.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观察电针中脘、气海穴对慢性疲劳大鼠的治疗作用,同时研究5-羟色胺1a受体(5-hydroxytryptamine,5-HT1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在其治疗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从而寻找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新的治疗依据。
  方法: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的检测方法观察空白对照组、CFS模型组及治疗组海马5-HT1a受体、下丘脑CRH的mRNA表达情况。实验共60只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①空白对照组;②模型组;③模型+电针中脘、气海组(简称中脘气海组);④模型+电针合谷、太冲组(简称“四关”组);⑤模型+5-HT1a受体阻断+电针中脘、气海组(简称受体阻断组);⑥模型+生理盐水注射+电针中脘、气海组(简称生理盐水组)。按以下步骤进行:先将上述第⑤、⑥组大鼠进行侧脑室埋管,以便于侧脑室给药。术后恢复两周后,按Nazmun Lyle(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202(2009)285~290)及Masaaki Tanaka(Neuroscience Letters352(2003)159~162)的造模方法并加以改良,除空白对照组外剩余各组均进行每日一次的力竭游泳训练(约15~20min),时间持续3周,期间不定时给予湿润垫料及昼夜颠倒,以制作CFS模型。模型制作的同时,第⑤、⑥组分别给予每两日一次的5-HT1a受体阻断剂及生理盐水侧脑室注射,并与第③、④组一同接受每两日一次的电针治疗干预,每次治疗20分钟。在模型制作前、模型制作过程每周及模型制作后,各组均需接受一次行为学评价,以观察模型制作情况。在实验结束后各组大鼠迅速断头取脑,分离出海马、下丘脑组织称重后放于—80℃冰箱中保存,再运用RT-PCR的检测方法检测海马中5-HT1a受体、下丘脑CRH的mRNA表达情况。
  结果:
  1.模型组:(1)行为学检测指标变化:a.旷场实验:大鼠造模后体重下降(P<0.05),水平运动次数减少(P<0.05)、垂直运动次数无变化(P>0.05);b.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开放臂进入次数无变化(P>0.05)、停留缩短(P<0.05),闭合臂进入次数增多、停留时间延长(P<0.05);c.鼠尾悬挂实验:挣扎次数减少、不动时间延长(P<0.05);d.糖水消耗实验:蔗糖偏嗜度降低(P<0.05);(2)海马指数及下丘脑指数无显著变化(P>0.05);(3)5-HT1a受体及CRHmRNA的表达:海马中5-HT1a受体mRNA相对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下丘脑中CRHmRNA相对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
  2.中脘气海组:(1)行为学检测指标变化:造模后仅鼠尾悬挂实验及糖水消耗实验显示挣扎次数减少、蔗糖偏嗜度降低(P<0.05),余无显著变化(P>0.05);(2)海马指数及下丘脑指数无显著变化(P>0.05);(3)5-HT1a受体及 CRHmRNA相对水平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
  3.“四关”组:(1)行为学检测指标变化:造模后仅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及糖水消耗实验显示开放臂进入次数增多、蔗糖偏嗜度下降(P<0.05),余无显著变化;(2)海马指数及下丘脑指数无显著变化(P>0.05);(3)5-HT1a受体及 CRHmRNA的表达:5-HT1a受体mRNA相对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但CRHmRNA相对水平较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
  4.受体阻断组:(1)行为学检测指标变化:a.旷场实验:造模后体重显著下降(P<0.05),水平运动次数前2周显著减少(P<0.05),至第3周显著增加,较第2周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较造模前无差异(P>0.05),垂直运动次数较造模前无差异(P>0.05);b.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开放臂及闭合臂进入次数均较造模前增加(P<0.05),开放臂停留时间较造模前2周显著延长(P<0.05),闭合臂停留时间较造模前显著缩短(P<0.05);c.鼠尾悬挂实验:挣扎次数逐渐减少、不动时间延长(P<0.05);d.糖水消耗实验:蔗糖偏嗜度降低(P<0.05);(2)海马指数及下丘脑指数无显著变化(P>0.05);(3)(3)5-HT1a受体及CRHmRNA的表达:5-HT1a受体mRNA相对水平较对照组下降(P<0.05),下丘脑中CRHmRNA相对水平较对照组上升(P<0.05)。
  5.生理盐水组:(1)行为学检测指标变化:造模后体重、水平及垂直运动次数、开放臂进入次数及停留时间、闭合臂进入次数及停留时间、挣扎次数、不动时间较造模前均无显著变化(P>0.05),仅蔗糖偏嗜度降低(P<0.05);(2)海马指数及下丘脑指数无显著变化(P>0.05);(3)5-HT1a受体及CRHmRNA的表达:5-HT1a受体mRNA相对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下丘脑中CRHmRNA相对水平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1.电针中脘、气海及“四关”穴均能够干预慢性疲劳大鼠的造模过程,从而表明电针以上穴位能够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具有治疗作用,并且这种治疗作用的穴位间的特异性作用不明显。
  2.电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能是通过调节海马中5-HT1a受体及下丘脑中CRH的变化来实现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